别让苦难成为商品2024-10-10 08:15 阅读 山东宣传关注公号小程序 “到五年级就辍学了,回来干活”“每天工作9小时,只拿40元工资,家里还有爷爷需要照顾”“身体不好的父亲带小孩做苦力偿还借款却被骗”“突遇家庭变故,自己又患上了癌症,现在负债累累”……与“悲惨故事”相对应的,则是不离不弃、“穷且益坚”的“励志人设”。 此类短视频的背后,真实性到底有几分? 最近,“小小努力生活”“英子一家”等一批网红被拆穿了“卖惨营销”的真面目,不少网友大呼“上当”。 如果“卖惨”成为网红赛道,我们的同情又价值几何? 一 卖惨并非新鲜事物,纵观网络上的各种“悲惨桥段”,大都围绕父母“双亡”、老人“无依”、家庭“矛盾”、身患“大病”等展开,并能屡屡收获网友的同情。其间,可谓套路满满。 套路连连“步步为营”。虽然镜头前只是一个人,但镜头后面往往是一整个运营团队。从前端打造“人设”、孵化“网红”,到中端剧本拍摄、电商运营,再到末端产品供应、流量变现,“卖惨营销”的背后,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作模式。像此前的“‘点读机女孩’重病入院治疗”事件,就是MCN机构打造的“剧本故事”。 悲情款款“催人泪下”。从声称“父母双亡,需要拉扯几个弟妹”的“凉山孟阳”,到虚构亲生母亲为养母的“小小努力生活”,再到通过“弃养女儿”“饿瘦家牛”博取流量的“小英一家”,无一不是借“不穷硬穷”“不惨硬惨”的“卖惨营销”冲击网友的心理防线。有的主播还会亲切地称呼网友“叔叔阿姨”“爸爸妈妈”“爹娘”等,大打“感情牌”。 “小英一家”账号截图 推送频频“不得不看”。一方面,平台为了流量,为“卖惨”内容的到达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鉴定此类内容的真实性的确存在一定难度,平台难以对此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标识,以致“漏网之鱼”得以流布。 “马甲”多多“屡禁屡犯”。目前,警告、限流、封号依然是对“卖惨网红”的主要处罚形式。一些“卖惨网红”在受到处罚后,往往只是暂时偃旗息鼓,过段时间换个平台和账号继续“卖惨”。 对于“卖惨营销”来说,“卖惨”只是一张面具,可随时摘戴,只要有机会,他们便会戴上面具,出来骗取人们的同情心。 二 对于营销者来说,“卖惨”只是流量密码、发财手段,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就是腐蚀道德与法治的流毒。 抹黑发展现状。时至今日,我国已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对于有可能发生的因病致贫、因变故导致的家庭不幸等情况,有一揽子的监测和帮扶机制。而“卖惨”视频等内容通过制造虚假信息大肆宣扬苦难,和社会现实严重不符,是对发展现状的歪曲和抹黑。 透支社会善意。“卖惨网红”们有的上演“助老、助残”的苦情戏带货,诱骗网友购物;有的假认“干爹、干妈”,诈骗独居老人;还有的把当地的果农、儿童当成“道具”,打着“助农”旗号牟利。这种“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的戏码,实际上是通过“道德绑架”消费公众爱心。当公众发现自己的信任和善意被欺骗、利用,就会吸取“狼来了”的教训,不再轻易相信一切求助信息,从而引发信任危机。 污染网络环境。当网络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就变得和营造风清气正的现实环境同样重要。“卖惨营销”本质上属于造假、造谣、欺骗,既违法又失德,是污染网络环境的“墨滴”之一,极大地损害社会公德和公信力。 毫不客气地说,当贫穷和苦难成为商品,人们对真善美的信仰会加速崩塌。“卖惨营销”,影响恶劣、隐秘而深远。 “小小努力生活”账号主页店铺商品 三 苦难不是错,贩卖苦难却是一种罪恶。不给这种“假恶丑”以生存空间,维护公众善意这种宝贵资源,需要多方发力,“见招拆招”。 从“源头”打假。这些年,我们对于“卖惨营销”的打击从未停止。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开展的“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中,再次对“通过摆拍场景等方式,制作‘扮穷’‘卖惨’内容博眼球”问题进行重点整治。但“卖惨营销”不会因为一次治理就销声匿迹,需要长时间绵绵用力,彻底斩断其背后的利益链条。要进一步完善直播规则并加大平台监管力度;加大对MCN机构的管理力度,从“源头”打假;等等。 平台间互动共治。平台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充分完善、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卖惨营销”进行重点审查,一旦发现端倪,应迅速采取禁言、封禁直播间等措施。同时,各大平台间应达成共识,形成治理合力。比如,联手抵制被封禁的“卖惨网红”、在显著位置设置投诉举报入口、完善推送机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等,实现“一把尺子量直播”。 扬善与惩恶齐下。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一批优质的“乡村推荐官”,他们在推介当地自然风光、人文风情、旅游资源、特色产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扶持乡村振兴计划,是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的应有之义,应加大正能量的宣传力度,对后发地区的好人好事、产业发展、生活巨变、民俗风貌等内容给予积极扶持和流量倾斜,让“卖惨营销”无立锥之地。 葆有善意但不被带节奏。公众富有同情心、爱心是好事,只是我们要警惕这份善意被恶意利用。如果一碰到“感人”的故事、不加辨别就忍不住出手,不仅容易上当受骗,还可能给“卖惨营销”推波助澜。保持理性、自觉辨别真伪,避免掉入“道德绑架”的陷阱,是我们需要不断提升的网络素养。只有当善良与理性同行,“卖惨营销”才会失去市场。 END 编辑:汤吉宁 审核:温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