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口中的这句成语,竟来自2500年前的南昌……

2024-10-14 07:18 阅读
江西发布综合《江西文化符号》丛书及新华网、人民网、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等

 

南昌,因“昌大南疆、南方昌盛”而得名,也称豫章、洪都,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豫章是古代区划名称,也是汉高帝初年江西建制后的第一个名称,后来成为南昌城的古称。王勃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赞美南昌的人杰地灵;江西四大书院之一的豫章书院,是古代江西学术思想传播不可缺少的部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章绣书写百年韵味,传承指尖记忆。南昌有千年豫章文化,也有近代红色文化,作为八一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这片土地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让后人可以感悟和弘扬先辈们坚贞不屈、勇于反抗的革命精神。
 
 
(一)
 
“枪声鸣夜幕,豫章烽火扬”。
 
97年前,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在南昌发生,掀开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新篇章。
 
八一南昌起义油画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南昌打响。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革命的希望。
 
“军旗升起的地方”是历史留给南昌的宝贵财富。
 
八一南昌起义,照亮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这里酝酿、展开。八一广场,八一大桥、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大道……在这座革命旧址密布的城市,红色基因早已渗透到城市的血脉之中,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磅礴精神力量。为努力发掘新时代八一文化品牌价值,南昌市积极组建“八一宣讲团”,举办理论研讨会,推出《英雄的城市·不朽的精神》系列理论研究成果,为城市精神注入新的内涵,构建市民精神家园的鲜明坐标。
 
南昌“一江两岸”夜景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天下英雄城、文化产业强城、世界VR之都……从历史中走来的南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文化五城”建设为抓手,以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为新时代豫章文化发展积蕴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有空到南昌街头走走吧,用脚步丈量,用心感受这座城市的古与今。从西汉初年灌婴筑城至今的2200余年里,南昌留下了极为厚实的人文历史。名胜古迹、老街旧巷,都藏着不少耐人寻味的文化印记。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对比南昌的城建史,南昌(豫章)文化史则还要早上300余年……
 
(二)
 
子曰:“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提到的“子羽”,就是南昌文化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澹台灭明。2500年前,作为孔子的杰出弟子的他来到南昌传播儒家学说,也让豫章文化肇始于春秋时代。
 
澹台灭明石刻像
 
澹[tán]台灭明,字子羽,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当时的南昌属于楚国管辖之地,是落后的少数民族集聚地区。澹台灭明不避瘴疠之气,不远千里来到南昌,全身心地投入教书育人工作。根据“因材施教”的方针,他建立了一整套教学管理制度,跟随他学习儒家文化的有三百多人,“从弟子三百人,设去就,名施乎诸侯”,足见澹台灭明当时弟子之众,声名之大,后来这些人深入南楚腹地,对楚地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也正因为这样,那时候的南昌虽然远离中原,但是从来没有被称为“蛮夷”,并成为当时儒学在南方最具影响力的地区。
 
南昌民间流传着澹台灭明的教学故事。据说他的讲学方式与孔子一样,多是问答讨论式。一天有一位弟子问他:“先生,您的名应该叫灭暗,因为您已经是文明的火把,照亮我们大家前进的道路。”澹台灭明说:“名字是符号,我的名和字已经不能改了。我希望你们朝着灭暗的方向继续发展”。从此“灭暗”这个词就在南昌方言中广泛使用,时间长了,意思却渐渐变成了“黑暗”的意思了。后来又衍生出“灭黑”等形容黑暗的词汇。
 
孔子与澹台灭明的石壁画像
 
澹台灭明死后,南昌人民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设立澹台门以表纪念,进贤县也因他南游至此而名。所以,曾经因长相而轻视澹台灭明的孔子,在听说了他的事迹后都说:“凭长相判断,我看错了子羽”。这也是“以貌取人”成语的来历。
 
(三)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王勃盛赞“徐孺”(徐孺子)是江西人杰的代表。作为豫章名士,史料记载他“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有“南州高士”之誉。东汉名士陈蕃得罪了外宦集团,被贬任豫章太守,平时不待宾客,独待徐孺子,专设一塌,徐孺子走后高高悬挂,这就是“下陈蕃之榻”典故的由来。
 
东汉末年,徐孺子隐居家乡豫章城外,教当地百姓诗书礼仪,传授知识和文明。在徐孺子的帮助下,陈蕃在豫章政绩斐然。为了能让徐孺子更好地教书育人,他在徐孺子住所附近给其盖了所学堂讲台,这个讲台(后人建亭纪念)历经千年不毁,至今依然屹立在孺子亭公园。北宋大文学家曾巩任南昌知府时,在此重修徐孺子祠堂,《徐孺子祠堂记》记载,“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说的就是徐孺子先生的讲学台。
 
《后汉书》记载,徐孺子有门徒千人,大多是贫穷的农民。他提倡免费教育,将文字刻在石板上,让农民在农闲时也能学习《石经》。汉末以后,豫章人民读书之风气日浓,从南方的卑薄之地,发展到了后来的〝文章节义之邦”,乃至后来的“朝士半江西之盛”,追根溯源,与徐孺子的教化与垂范是分不开的。
 
如果说澹台灭明点燃了豫章文化的火种,那么,徐孺子就是豫章文化蓬勃兴起的薪火传人。
 
(四)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说起豫章文化,绝对绕不开《滕王阁序》。当王勃在唐初(公元675年)登上滕王高阁之时,无论是自然环境、城建水平,还是人文风采,眼前的这座洪州城(南昌)都让他赞叹不已:“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南昌城内楼宇林立,如同云雾缭绕的仙境,而其中蕴含的英才犹如流星般划过历史长空。
 
滕王阁地处赣江东岸、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由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一千多年前,王勃在这里写下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此序一出,“洪州纸贵”。凡读书之人,莫不读《滕王阁序》。辛弃疾说:“王郎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千年以来,滕王阁引得无数文人骚客慕名而来,登阁赋诗,作文留念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湖北武汉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梁思成《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其一
 
往事越千年。滕王阁虽经29次重修,但仍是琉璃片瓦,飞檐吊坠, 古风盎然,主楼与副楼一体两翼,相得益彰。最近一次重修主要参考了梁思成所绘制的8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并参照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一书,最终呈现出今天这样一座仿宋建筑。其采用“明三暗七”的建筑风格,从外面看只有3层带回廊建筑,其实里面一共有7层,再加上2层基座一共9层,从底部望去,俨然一座空中楼阁。
 
阁以文显,文以阁传。南昌滕王阁作为江南唯一的皇家楼阁,又有名人有名文有名诗,名人名楼名文名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乃实至名归。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后人登楼观景登高怀古,文人骚客们竞相著文赋诗,人与楼美美与共,成为豫章文化光辉灿烂的一页。
 
(五)
 
一座万寿宫,千载豫章史。
 
每座城市都拥有一座独特的地标性古建筑,这些建筑承载着浓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如北京的紫禁城、上海的城隍庙……在“豫章洪都”南昌,同样有着这样一座建筑——万寿宫,它不仅见证了豫章文化的悠久历史,更是数十代南昌人城市记忆的象征。
 
现在的西山万寿宫。
 
“忠孝廉义,造福万民”。万寿宫有着1600余年的历史,信仰许真君是豫章文化乃至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因祭祀而起,因江西移民的迁徙而盛,又随“江右商帮”的崛起而遍布五湖四海。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共有万寿宫1400多座,其中近千座位于江西以外的地区,甚至漂洋过海“落户”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南昌有两个著名的万寿宫,一个是西山万寿宫,它是天下万寿宫的祖庭;一个是铁柱万寿宫,它是海内外1000多所会馆万寿宫的宗盟。
 
西山万寿宫在新建区西山镇,又被称为道教净明派祖庭,是江西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之一,供奉着净明道祖师许逊。西山万寿宫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会定期举办庙会。庙会活动期间各种商业活动也兴盛起来,“商贾百货之贸易,奇能异技之呈巧,茶坊酒垆,旅邸食肆,漫山蔽野,相续十余里之间”。庙会期间,整个西山镇,香客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相传西晋时期,道教净明派祖师许逊真君带领弟子治平水患,为此,江西人世代奉其为“福主”。西晋永嘉年间,为纪念许真君,南昌民众始建铁柱万寿宫,初名旌阳祠。
 
现在的铁柱万寿宫。
明清时期,铁柱万寿宫既是官方祭祀场所,又是江右商会馆所在地。铁柱万寿宫位于南昌城内繁华地段,因此每年地方官员都会在固定日子前来铁柱宫举行祭祀仪式。江右商帮是万寿宫的捐助大户,为借许真君影响,长期租用万寿宫房子,形成会馆与道宫合署模式。这种模式被各地江右商帮模仿,正所谓“有江西人聚集的地方就有万寿宫”。伴随着江右商帮的发展演变,万寿宫与江西商会合二为一,它已成为江西人文精神的一个符号,成为维系乡情的纽带和象征。所以清代就有铁柱万寿宫是天下万寿宫“宗盟”之说。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一景
铁柱万寿宫屡毁屡建。进入20世纪90年代,万寿宫一带商业环境逐渐衰落,文化底蕴也面临被磨灭的风险。在一些有识之士多方奔走呼吁下,南昌市决定修复铁柱万寿宫,打造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为了复活这一重要人文地标,南昌花了近十年时间,对其及周边老街进行复原重建,通过引进老字号、非遗、创意产业等优质文化业态,植入现代文旅思路,赋予其新的生命。
 
如今,在铁柱万寿宫附近,有现代都市的繁华,有街巷里的烟火人间,有历史深处吹来的国潮风,千年传奇正在续写新的故事。
 
(六)
 
豫章文化是豫章人的生活样式,即行为准则以及物化观念。作为赣文化的代表,它以南昌市为核心,经过周边县区,向全省传播,逐渐演变,形成了今日的赣文化。
 
豫章文化在物质上的表现很多,比如豫章的古村落,向来讲究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例如豫章的山村,一般建在山的南麓;平原村庄一般建在江河或溪水边;湖边村庄一般建在堆起来的高地上。豫章古村落都是宜居的,如山村建在能够更好地获得日照、避开西北风、不占良田或者少占良田的地方,如此一来,就扩大了生存空间;近水村落取水方便,水运发达,离耕地近,便于提高劳作效率;湖边高地村落则避开了洪水、潮湿等侵害,便于人们健康生活等。
 
时至今日,南昌依旧保留了不少著名的古村落,它们既是古代物质文明的见证,也是豫章传统文化的缩影。这其中号称“江南小朝廷,一门三督抚”的座落在新建区的汪山土库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汪山土库
 
汪山土库,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汪山岗。清道光元年(1821年),汪山土库始建;咸丰元年(1851年),汪山土库建成主体,初具规模。因当地赣语把大型的青砖瓦房多称为“土库”,由此得名。
 
土库东西长 337 米,南北深 180 米,占地 108 亩由 25 栋抬梁穿斗式结构的青砖大瓦房组成有 1443 间房、天井 572 个外墙高 4 米,连成一体,具有赣南客家围屋的特点。该建筑以赣派建筑与清朝宫庭建筑相结合,属砖、木结构建筑群。整座土库地势前低后高,冬暖夏凉幢与幢相携、进与进相连、巷与巷相通巷道交错、庭堂深邃所有的门窗、门台、踏阶、柱基皆为一色的红石花楼重门、高梁粗柱和屋檐上刻有雕工精美的图案。其建筑风格、建筑规模、建筑艺术在江南实属罕见,享有“江南小朝廷”的美誉。
 
汪山土库一景
 
由于历代程氏家族对教育、对家风的重视,汪山土库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出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豪门望族。仅清朝嘉庆五年至宣统二年100多年间,这里出了举人21名、进士7名,遍布清朝各部各省官员100余名,受封为“总督”“尚书”“一品夫人”有十几位,成就了当时大塘“一门三督抚,五里六翰林”的程氏家族辉煌。汪山土库程氏后裔遍布国内各大城市及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世界各地。
 
如今,汪山土库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2006 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核定并公布为第五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 年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中国楹联馆”;2011年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
 
“民以食为天”。美食是豫章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南昌地处吴头楚尾,史称粤户闽庭的江西,早在秦汉时就是富饶的鱼米之乡。交通运输业十分发达,南来北往者络绎不绝。据东晋时人雷次宗所著《豫章记》云:江西“地方千里,水路四通……嘉蔬精稻,擅味于八方”。南昌饮食文化就是在保持其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吸取八方精华,从而形成了如今具有独特风味的南昌口味。
 
说到南昌美食,很多人首先都会想到南昌米粉。南昌米粉历史悠久,主要制作原料是优质晚米,经过浸米、磨浆、滤干、采浆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对粉的韧性要求特别高,具有久泡不烂、久炒不碎、韧而不硬的特点。其吃法也方便简单,可做成凉拌米粉、炒煮米粉,放入姜末、蒜末、麻油、酱油、葱花、咸菜末和花生米,而最不可缺少的,还是南昌人喜欢的辣椒。
 
“一汤一粉一座城,有滋有味有南昌”。拌粉、瓦罐汤是老南昌人的早餐标配,更是这座城的美食名片。
 
说起瓦罐汤,不同味道的汤取决于不同种类的食材,一块肉饼可以和很多食材搭配,比如鸡蛋、墨鱼、皮蛋、茶树菇等。鲜而不腻,搭配拌粉简直绝佳,好吃不贵,是来南昌必打卡的一道美食。
 
白糖糕也是一道南昌传统美食,它起源于明清时期,是“江西五大传统名点”。白糖糕外酥里嫩、轻咬即化,甜而不腻,是记忆中童年的味道。
 
南昌还有一道很特殊的美食——藜蒿炒腊肉。藜蒿是鄱阳湖边的一种野生植物,鲜嫩清新。这道菜以藜蒿、腊肉等食材用料烹制,腊肉金黄,藜蒿青绿,脆嫩爽口,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味道。
 
从拌粉瓦罐汤到水煮从白糖糕糊羹到鲜香辣爽的小炒……一方食事,展现了南昌的人间烟火气。近年来,南昌美食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打卡,人气与好评不断攀升。“才下舌头,又上心头”、“南昌,真香!”透过一条条食客对南昌美食的赞美,可以看到南昌美食文化的底蕴,更能看到南昌这座“动感都市”向阳而生的满满活力。
 
新时代的豫章文化,与发展同行,与城市共舞。
 
除了享受美食文化,听交响乐、听讲座、看演出等文化活动,也已成为南昌人生活常态。“刷脸”进门、全自助借还,24小时不打烊……遍布南昌城乡的24小时智慧书屋以独特定位和发展路径,带动全民阅读热潮,从而生动演绎南昌的城市人文气质。群星大讲堂、都市小剧场、豫章讲坛、书香洪城……一系列文化“福利”不仅让市民更加热爱这座城市,也潜移默化提高了人们的文明素养,增添了这座城市向上生长的力量。
 
邱娥国、章金媛、邹德凤、许诺等道德模范和平凡好人不断涌现,南昌县获全省首个全国文明县城……南昌持续开展“美丽南昌·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城市文明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质“双提升”,努力让城市更加文明和谐、更有“文化温度”。与城市共兴共荣,文化日益显现勃勃生机。一座文明和谐、文化丰饶的城市,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频共振”,引领着新时代的城市风尚,让南昌文化发展永远保持着跨越姿态、创新气质。侧耳倾听, 创新的旋律、文化的交响,正在英雄城激荡;展望未来,文化蓝图上的字字句句,渐成现实中美好的点点滴滴…… 一个因文化而变得更为宜居美好的南昌,正在向我们走来。

 

编辑:陈拾梅 审核:李薇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