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萍乡湘东区探索出不少好做法
在今年的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现场交流活动上,萍乡市湘东区作为此次6个现场交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县区之一,进行了发言。湘东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有何特色?当地主官做了哪些工作?
旱龙舟队在萍乡市湘东区巡游。傅建斌摄 (据江西日报)
江西要求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文化有浸润人心、滋养人性的作用。做好文化建设,是各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重要抓手。
为用好这一抓手,11月2日,江西提出,始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扎实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提升赣鄱文化保护传承水平,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江西文化资源丰富,古色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不可胜数。因此,做强文化产业、抓好赣鄱文化保护,是江西的必然使命。
位于江西西陲一隅的萍乡,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可挖掘、可打造的文化资源众多。今年7月3日,萍乡召开2024年全市文化强市建设推进大会。会上,市委书记刘烁指出,要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研究好、阐释好彰显昭萍风韵的地域文化,做好展示利用文章,鼓励和支持开展“非遗+文创产品”“非遗+数字藏品”等非遗技艺传承、传播活动,统筹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管理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做好特色文化的培育,关键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壮大。刘烁强调,要培育壮大文化企业,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持续擦亮文创品牌,开发一批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精细制作于一体,纪念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文创产品,把“吃住行游”的人间烟火气沉淀为“品享鉴思”的深度体验。
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群众,提升群众精神生活品质。因此,除了助推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也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刘烁提出,要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同时,积极整合乡村公共文化资源,不断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一体化。
可以看出,萍乡非常重视文化建设的作用,将其视为推广当地傩文化、书院文化、民俗文化、戏曲文化等文化样式的着力点,让文化建设成为服务群众、促进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发展的驱动力。
谈到乡村振兴,就要说回湘东区。作为萍乡市和江西省的西大门,湘东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底蕴深厚之地。近年来,当地积极落实萍乡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强市建设的各项部署,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上取得了许多成绩。
湘东区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之路
如何凸显文化浸润人心的作用,让文化产品服务好群众、助力好乡村振兴?今年1月24日,湘东区委书记何超在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暨全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表示,要聚焦以文育人,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
以文育人、培育新风尚,可以说是湘东区推进文化建设的目的。围绕育人培风,湘东区大力实施文化强区,全力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率先探索了“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文化包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四大湘东新模式。
有了这些探索出的新经验、好做法,当地于去年入选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以文化包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为例,近年来,当地依托全区300余家包装企业带动就业3万余人,形成多个包装专业村,实现营收超26亿元,产品占据全国茶叶包装市场超60%。
从这一案例不难发现,湘东区探索出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之路,孵化出了让村民致富的大产业,培育出了乡村文明新风尚。
为了加快促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今年,湘东区主官多次调研部署。
其中,在3月26日,湘东区委副书记、区长郑锐在当地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调研时提到,要主动迎合市场需求,通过包装文化创意等方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民增收“价值链”,做好粮食增值“大文章”。
4月17日至19日,郑锐南下广东招商。在深圳拜访了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集团,与企业洽谈湘东文旅产业整合提升事宜。随后,她来到深圳市柏星龙创意包装公司,就创意包装设计及合作项目进行考察交流。
时间来到9月。9月5日,郑锐深入湘东区部分乡镇,就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等工作进行调研。
接着,9月21日,她又在考察五峰林场花卉苗木基地时表示,要坚持融合发展,不断探索花卉苗木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推动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从带动众多就业和营收增长的文创包装产业,到融合文旅发展的花卉苗木产业,从外出招商考察文创文旅企业,到深入乡镇考察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可见,湘东区主官对文化元素促进各行业赋能提升,对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十分关注、倾力支持。
文化产业下沉 乡镇插上文创“翅膀”
近年来,在湘东区麻山镇,青春运动、活力孩童等一个又一个农旅、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热点、爆点层出不穷。
据了解,麻山镇是萍乡市最早推出乡村旅游的乡镇之一,是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镇,其幸福村景区是国家4A旅游景区、江西省5A乡村旅游点。2023年,当地累计吸引游客56.7万人次。
除了这些农文旅结合带来的旅游成绩,声名远播的麻山傩文化,也多次接待各地专家和文化团体调研考察。另外,萍乡非遗民间剪纸艺术也走进麻山,设立乡村教学实践基地,让游客来到当地大有收获。
把文化产业下沉到乡村,结合乡村特色打造别具一格的乡村文化产业,成为湘东区许多乡镇的特色。乡镇插上了文创的“翅膀”,渐渐变得新潮别致、引人入胜。对于这项工作,郑锐近期在调研中也做了诸多部署。
9月5日,她走进彭国龙傩面具雕刻工作室和赖明德傩面具雕刻工作室。每到一处,她都参观非遗傩面具展台,详细了解作品制作手法,共商傩面具工艺传承和产业发展良策。
她要求相关部门细致梳理傩面具蕴含的工艺技巧和文化内涵,在做好采集、整理、存储的同时积极创新传播方式、扎实推进载体建设,不断提升湘东傩面具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同时,要壮大非遗传承队伍,将傩文化融入国民教育、职业教育和研学教育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非遗、传承非遗,从而凝练文化标识,守住文化根脉。
面对如今很多“非遗”叫好不叫座的窘境,她表示,非遗传承要坚持市场化导向,着力做好产品开发、规模生产、市场推广等工作,将湘东丰富的非遗资源加快转化为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随后,郑锐又来到麻山镇傩园,与傩舞负责人深入交流,勉励大家在传承好、发展好傩舞技艺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商业价值,积极探索“傩舞+”项目化经营模式,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体验、展览展示活动,以优质文化供给不断培育需求新增长点,焕发“非遗”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当天,郑锐还来到萍水好客小镇。她希望做好招商引资和业态布局,积极引进和培育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升级的新产品、新业态,努力把项目打造成游客休闲新去处、百姓致富新亮点、乡村振兴新动能。
郑锐此番调研表明,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生命力,让文化产业成为乡村“致富经”,关键是要创新传播方式,打造符合市场需求和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产品。
中国江西新闻网全媒体记者杜宇蔚/文
编辑:李孟玲 实习生朱金林
审核: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