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记者仍然不可缺位

2024-11-08 13:34 阅读
江西宣传

今天是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对记者而言,这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或是在奔往新闻现场的路上,或是奋笔疾书于案牍之前……倾听、记录、发声,或许正是新闻人最好的节日“仪式感”。

记者在抗洪抢险一线

有人说,这是一个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却也是乱云飞渡、众声喧哗的时代。澎湃的互联网浪潮带来了爆炸式增长的海量信息,畸形的流量追逐不断冲击着社会价值的底线,社交媒体的灵活快捷彻底改变了我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全民皆媒”已成为一种常态,似乎正在消解着严肃新闻的力量。加之,ChatGPT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闯入内容生产赛道,新闻报道成为可以高效、批量化产出的“产品”,让媒体人有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在此背景下,一些人开始质疑甚至唱衰记者行业,甚至有网红直播中建议学生们不要报考新闻专业……

不禁要问,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布者”的时代,记者已经被时代抛弃了吗?在AI都能写诗的当下,记者会被机器替代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因为记者对真实的追求不可替代。对于现今的人们而言,最富有的是信息,最稀缺的也是信息,即真实、全面、及时、深入的信息。当网络热点的不断反转让人目瞪口呆,当PS、AI等技术的强大力量一次次颠覆“有图有视频,就有真相”的认知,公众对纯粹的事实的渴望愈发强烈。记者就是公众的“信息过滤器”。“头条要抢,内容要真,更要权威发声,厘清事实。”他们奔往公众双目和双脚无法达到的地方,捕捉机器和数据无法捕捉的细节,实地采访、多方取证、反复核实,如一名勘探者一般,挖掘、钻探,深入真实的肌理,只为及时准确把事实和真相送到公众手中。有人说,记者的笔,无须勾勒华美篇章,只需彰显事物本真。这份对真实的执着追求,正是记者职业最宝贵的灵魂。

因为记者对本质的探究不可替代。新媒体时代,快速消费式的简短报道占据了主导,碎片化、浅层化、情绪化的信息传播盛行,“个性化”的推送让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愈发身处“信息茧房”之中而不自知。记者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他们在热点事件面前,既能保持追问的冲动与无畏,也能保持理性的观察与思辨。他们不仅提供真相、更探究本质,通过对新闻背后的深层逻辑与长远影响的多角度审视与细致剖析,不仅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更告诉公众“为什么发生”,从而引发为公众有价值的思考。这样的群体,记录历史,更塑造历史;既打捞真相,更让人们以更加广阔、深刻的视野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因为记者对价值的守护不可替代。人工智能时代,传感器可以代替记者采集新闻,机器人能够一键成稿件,但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充满张力与温度的关系,是任何技术与机器都无法替代的。这就是人的力量。从“天问探火”“北斗指路”的航天壮举,到脱贫攻坚、反腐败斗争的艰辛实践,从“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的先进事迹,到每一个农民、创业者、子弟兵的奋斗之路……在记者的笔与镜头下,不仅澎湃着大时代的发展脉动,也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传递社会的温暖与希望。他们肩负着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不仅传递事实本身,更关注事实背后的社会价值取向与伦理考量;他们注重人文关怀,不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努力推动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揭露不公与黑暗,为弱势群体发声,为正义与公平呐喊……记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深刻内涵。

所以,不管信息如何爆炸、技术怎样迭代、平台怎么多元,记者始终是无可替代的。坚守在记录时代脉搏,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的第一线,是记者恒久的职与责。

时代在进步,行业在变革。在互联网传播的新格局下,新时代的记者们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拥抱变化,积极探索和推动融媒体转型,以期用更能触达公众的方式传达这个职业的责任与担当。面对复杂的国际传播形势,越来越多的记者走上国际舆论场,既讲好中国故事,也勇于为国家“亮剑”,向世界呈现一个立体、全面、多彩的中国。记者的荣光永在前方。这种定力、魄力,让新时代新闻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于记者的职业,有一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一代又一代的记者用实际行动证明,这绝非过誉之词。这个时代,记者仍然不可缺位。善待记者,善待这个“时代的瞭望者”,或许是我们对记者节最好的庆祝。(邹沛)

 

编辑:陈笑笑

审核:欧阳兴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