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昌市中心东湖区南湖北侧的杏花楼,是一座闹中取静、曲径通幽的江南庭院,当你步入到这处文化历史古迹中,或将有幸体验到一场别样的时空穿梭之旅。”
作者 | 文颖
古往今来,被叫做杏花村的地名与杏花楼的建筑并不罕见。在南昌市东湖区,也有一个杏花村,据《南昌县志》记载,“豫章郡庠东有杏花村,中多隐君子”。
因环境清幽,这里常被历代隐士觅为隐居治学之地。如今村落已被城市取代,但在杏花村旧址范围内仍完好保存着一座杏花楼。1989年2月,杏花楼正式对外开放,免费供人游览。
这座古楼坐落于南昌市中心南湖北侧,绿意环绕,古韵悠长。向东可望得见禅宗古刹佑民寺,往南可眺望遍长奇花异草的百花洲,北侧连接着的则是“美食天地”建德观。
若是在惠风和畅的晴日前来打卡,悠闲踏入这座柳映堤岸、三面环水的古楼之中,陶渊明笔下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便是开启这趟时空之旅的先行注脚。
历史上的杏花楼,主要是由几处建筑构成,分别为缘起唐代的湖心观音亭、明代中期宁王朱宸濠为爱妃娄氏修建的梳妆台以及清初建造的因是庵。
玲珑如苏州园林般的杏花楼,有着白墙黛瓦、水榭亭台的布局,也有着小隐于世、诗情画意的内蕴,集古、雅、小、巧于一体,静谧无声地向怀古之客,诉说着这里的历史烟云。
它曾见证过一场爱情悲歌
历史上的宁王朱宸濠,爱好文艺,生性轻佻。他有众多妃子,但最为宠爱的是娄妃娄素珍。
娄妃的祖父是著名的理学大师娄谅,他是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启蒙老师。出身名门正统、家学深厚的娄妃,既擅长于写诗作文,也精通书法。朱宸濠常与娄妃二人作诗唱和,还派人前往苏州以重金聘来唐寅教她作画。
唐寅也就是唐伯虎,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在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唐寅佯装生病拒绝宁王,并与宁王手下巧对对子,害其颜面扫地。历史上的唐寅,在经历会试泄题事件后,做过宁王的幕僚,并居住于杏花楼内,指导娄妃精进书画。
朱宸濠是个骄横跋扈的天潢贵胄,志大才疏的他却在别有用心者的挑拨下,意欲谋反,并一步一步将野心付诸行动。
南湖一瞥。文颖/摄
作为宁王的宠妃,娄素珍并非丈夫的附庸,更不是一介弱女子。她察觉到事态的异常,巧赠一帖中药、一盘枣和一盘梨谐音暗示老师唐寅“当归苏州、早离南昌”,同时屡次苦劝朱宸濠,还曾以一首《题<樵人图>》,诗曰“妇唤夫兮夫转听,采樵须是担头轻;昨宵雨过苍苔滑,莫向苍苔险处行”,意在劝说丈夫不要继续冒险。
然而,被权力与欲望蒙蔽双眼的朱宸濠早已迷失自我。娄妃也最终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在“宸濠之乱”的尾声,她告别众人,为避死后被侮辱,周身以棉绳内结,投入赣江自尽。
朱宸濠被俘后,狱中每每念及娄妃,悔不当初,常喟叹“负此贤妇也。”死前哀伤地委托王阳明一定要帮忙寻得遗体,厚葬王妃。这番遗言被王阳明视为“人心复归,实属不易”。
娄妃的人格风骨受到后世推崇。清代诗人张凤翥在路过昔日娄妃梳妆台时,这样写道“青丝莫挽奸雄气,红粉终留激烈身。”乾隆时期,同为江西人的大诗人蒋士诠请求江西布阵使为娄妃修墓,清末戏剧家陈烺作传奇剧本《回流记》,以此纪念娄素珍。
它曾“销解”汤显祖的他乡客心
万历二十六年(1598),江西新建人张位,将娄妃梳妆台改建为自己的别墅,命名杏花楼。张位可不是等闲之辈,他是内阁大学士,也是戏曲家汤显祖的恩师。
万历五年(1577),汤显祖因拒绝权贵张居正,会试不第,便前往南京国子监游学。同年,张位因触怒张居正,被降职为南京国子监司业。张汤二人,同为江西人,又均因张居正蒙受不公待遇,在供职国子监期间,结下了师生情谊。
张位的政功与正直,令年轻的汤显祖颇为敬仰。而对青年才俊汤显祖,张位也表现出爱怜与同情。
万历二十六年(1598),本为朝野重臣的张位,因正直进言,再度遭到罢官,遂回到老家杏花村过着退隐的日子。
这一年,汤显祖也辞官归乡,得以在南昌与老师重逢,交往逐渐密切。作为其门生,汤显祖、刘应秋、吴应宾等文人常在此与老师对弈吟诗,纵谈学问,著书立说,成立了“杏花楼社”。
明代的豫章文人,就像现在的文艺青年们那样,热衷举办艺术沙龙,一道品戏剧、谈音乐。回到临川后的汤显祖,常往返于老家与南昌之间,只为同老师还有其他文友们交游。有时候,汤显祖还会担任盟主(活动召集人),参与组织观看演出。
万历三十五年(1607)三月,张位在自家别墅杏花楼内举行上巳节集会。在高朋满座的欢快气氛中,兴致盎然的汤显祖即兴创作了七绝《上巳节杏花楼小集二首》。
在《汤显祖集》中记载了这两首诚意之作,一则写道“茂林修竹美南州,相国宗侯集胜游;大好年光与湖色,一尊风雨杏花楼”。另一则则是由衷感叹“花枝湖滟渌如红,上巳尊开雨和风。坐对亭皋复将夕,客心销在杏楼中”。
“客心销在杏楼中。”由此可见,这位临川才子有多么喜爱南昌以及老师张位的杏花楼。在他眼中,这栋建筑寄托了难忘的回忆与无尽的欢乐,更是冲淡了原本辞官后萦绕于心的失落。
它诉说着国画大师的创作佳话
近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原籍江西新余,1904年生于南昌一个贫寒家庭,父亲因病早逝,母子俩相依为命。为补贴家用,傅抱石当过瓷器店的学徒和补伞匠。
在居住的小巷内,有间裱画店和刻字店,令年幼的傅抱石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十分热爱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通过刻苦自学,17岁那年,以第一名免试考入到江西第一师范学校,开启了艺术的道路。
1931年夏天,当时已誉满天下的绘画大师徐悲鸿来到南昌,当地报纸旋即报道了他的行踪,一时间,登门造访者络绎不绝。
期间,徐悲鸿也认识了慕名前来向自己求教的傅抱石。当时的傅抱石,正失业在家。徐悲鸿认真看着傅抱石带来的画作,叮嘱他可以错开时间晚上来拜访,以便多聊聊创作。同为苦学而有才华的相似背景,令徐悲鸿心生怜爱。
熟识几日后,二人与廖体元、廖季登一同游览了杏花楼内的水观音殿,交流书画创作,还拜访了民间木雕艺人范振华。范家世代以雕刻为业,南昌大部分庙宇中的木雕都出自范家之手,尤其是范振华,所雕刻出的木偶人像,惟妙惟肖,精妙绝伦。
世人皆知徐悲鸿擅长画马,也爱惜“千里马”。在徐悲鸿这位伯乐的提点之下,勤奋好学的傅抱石得到资助,赴日留学。
徐悲鸿50岁生日时,傅抱石精心绘制了一幅《仰高山图》赠给恩人。而回溯至1931年的那个夏天,南昌城与杏花楼,见证了二人的交往,共同诉说着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段动人的佳话。
杏花楼一角。文颖/摄
小小杏花楼,风云往事多。不论你是来南昌观光的游人,还是长居于此的市民,都不妨抽个时间,来打卡这座汇集众多古今名人故事的江南庭院,且在时空流转中,感受它的小巧精致与底蕴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