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个饭被怼脸拍,顾客怎成直播“工具人”?
手机架在收银台前,店里的顾客一览无余,有的是一桌朋友聚餐聊天,有的是情侣两人约会吃饭,离机位较近的几位顾客,各种动作和微表情都清晰展示在镜头里,而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被直播”……
近日,据工人日报报道,在某些商家的直播间,顾客成为直播“工具人”的情况还有很多。有的理发店直播画面里,头发涂满白色药水、裹着塑料膜的顾客正在等待烫染,顾客的面容和举止清晰可见;此前还有游客表示,自己在海南三亚身穿泳装冲浪时被商家拍进直播;此外,健身房、网约车、美容院等场所,也都出现过消费者“被直播”的情况。
在“万物皆可直播”的时代,商家以顾客为“背景板”进行实时直播,可以烘托出更多现场氛围感,吸引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消费,其收益可能相当可观。据北京晚报此前报道,有直播服务商表示,以一家小餐馆为例,每天常态化直播6小时,连续直播一周,就可能增加9万多元的交易额。
为了宣传业务、拓宽客源,商家若能征得顾客同意,大大方方直播没什么不好。但现实中,一些商家直播行为的“槽点”在于,他们只是暗戳戳地打开摄像头,让顾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充当免费“气氛组”,自己则坐收流量收益。而当顾客发现镜头,提出异议时,这些商家只会表现出不以为意的态度,试图用“没有人认出你”“只是偶然入镜”等话术敷衍过去。此前,还出现过消费者理发时要求发型师停止直播,却被回怼“太过迂腐”的事件。
很多时候,消费者只是想安安静静地吃个饭、聊个天、健个身,并不希望自己的私人行踪和聊天话题被“广而告之”,更不想看到自己的容貌、身材、社交对象被“贴脸开大”,成为直播间观众品头论足甚至恶意剪辑的对象。商家这种“随地大小拍”的行为,显然是对顾客自主意愿和隐私权、肖像权的漠视。
现实中,一些被直播的顾客要么根本不知道镜头的存在,即便发现后,也面临着缺乏证据、不知如何维权的尴尬。相对较高的维权成本和繁琐的扯皮过程,使得很多人不得不放弃“死磕”,这也让很多商家心存侥幸,继续大开直播。
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不该被这样轻易侵犯,商家的直播镜头也不能总是想拍就拍。针对铺天盖地、无所顾忌的“被直播”乱象,显然有必要细化相关法律规定和平台规范。
经过消费者知情同意后再拍摄,理应是商家进行直播的基本前提。不管是要求商家在醒目处进行标注,还是口头提醒消费者直播镜头的存在并获得同意,都有助于规范商家的直播行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对于无视消费者知情权的“偷拍”,也应当有更加明确的惩罚措施。
同时,平台有必要强化直播要求、优化推荐机制,对于商家无法提供知情同意证明,存在隐私泄露、滥用监控等风险的直播,该降权重的降权重、该封禁的封禁,倒逼商家约束好自身行为。鉴于商家进行直播的商业性质,出镜者也有权要求获得一定的比例的直播得利,而不是成为免费“工具人”。对此,平台也有必要优化流量分成机制和申诉渠道,方便出镜者依法维权。
总之,商家直播不能没有边界,入镜者的意愿理应获得基本尊重。那种将手机架在收银台前大拍特拍,根本不顾他人合法权益的做法,该得到约束了。(撰文/任冠青)
编辑:陈拾梅、章星颖(实习生)
审核:倪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