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第一渡》何以引爆红色旅游2024-12-03 07:34 阅读 当代江西关注公号小程序 从段桂秀的终生守候,到“马前托孤”挥泪赴战场,再到曾大爷捐寿材搭浮桥,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作者 | 刘小强 赖晓璇 题图 | 《长征第一渡》剧照 《长征第一渡》剧照。 “哎呀嘞,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 小心路上就有石头, 碰到阿哥的脚指头, 疼在老妹的心里头……”悠扬的曲调在于都长征大剧院响起,舞台的帷幕缓缓拉开。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在中央红军集结出发地于都,不少观众走进剧院,共同观赏中国首部大型红色文旅史诗舞台剧《长征第一渡》,深刻领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这部剧堪称“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和全民爱国主义教育课”。剧中将红军长征的宏大历史叙事与百岁老人半个多世纪的守望连接,讲述了红军长征中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和细节。如今,《长征第一渡》已成为于都红色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长征第一渡》剧照。 跋涉创作的“长征” 1934年的于都河畔,是信念与勇气的汇聚之地。回顾峥嵘岁月,8.6万名红军将士集结于此,克服重重困难,开启了漫漫长征路,书写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长征广场、长征大道、长征大桥、长征公园……在于都,以“长征”命名的建筑随处可见,长征是于都最浓烈的印记,长征精神是于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把红色故事讲下去,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是使命也是责任。2020年5月,为打造长征特色文化品牌,填补赣南革命老区大型红色文旅演出节目的空白,赣州市政府邀请著名导演肖向荣及制作人萨迦多吉等人前来采风创作。 导演肖向荣曾执导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会群众游行等盛典。在到赣南之前,他就已多次排演红色主题演出节目。 精益求精出精品,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主创团队的“长征”。2020年5月,他受赣州市之邀,辗转瑞金、兴国、于都等多地采风,最终将脚步停留在于都河畔。 在近3年的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走访了百余位红军家属,形成了12万字的访谈资料,并从中提炼出87个充满象征意义的长征故事,作为创作的基础。 其中主角英姑以于都县车溪乡坝脑村人段桂秀为原型,90年前她送别新婚不久、即将长征的丈夫,没想到这份牵挂从新婚妻子延续到了耄耋老人,穿越了湘江血战、泸定铁索、雪山草地,直至如今。 从段桂秀的终生守候,到“马前托孤”挥泪赴战场,再到曾大爷捐寿材搭浮桥,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主创团队在深入了解赣南大地上真实发生的一系列动人故事后,深受触动,决心打造一部能“留得住、传得开”的红色文旅史诗舞台剧。 为达到理想效果,剧本文稿前后共调整72稿,共计79万余字,完成了舞美设计图11版共计262张,视觉设计图8版共计449张,音乐29次小样沟通共435个片段。 历经三年打磨,主创团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细腻的情感刻画与非凡的创意思维,成功打造出一部融大国气质、红色精神与地域特色为一体的史诗舞台剧——《长征第一渡》,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时空、震撼心灵的红色文化盛宴,全面再现长征的光辉岁月。 于都长征大剧院。 艺术与科技交融 故事取材于真实,表达洋溢着写意。《长征第一渡》融合了话剧、舞蹈、音乐、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一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视觉奇观。 全剧共分为六大篇章——于都河畔、八万六千个告别、九死一生的承诺、万水千山的牵挂、一生一世的守望和新时代的宣言,将波澜壮阔的长征故事与细腻的人物情感相糅合,用艺术的张力为“长征精神”写下新的时代注解。 为尽可能还原历史场景,该剧使用360度翻转的机械液压升降舞台和超宽12K-LED巨幕,采用多场景空间变幻技术,重塑传统舞台的视觉架构,打造了一个多维空间结构与艺术装置的动态组合。 开幕时,巨型浮雕般的影像结合精心设计的舞台美术,在灯光的映射下,于都红军战士们坚定的面容逐渐显现。他们仿佛矗立在水面之上,目光炯炯有神,展示出无比的力量与决心。 为真实再现红军长征岁月的艰苦卓绝,主创团队在视觉呈现上不断创新,突破传统舞台效果的局限,精心设计了许多震撼人心的舞台场景。在“飞夺泸定桥”这一高潮部分,舞台上方倾泻而下的800多吨水犹如大渡河的洪水般猛烈涌动,水浪翻腾,前排观众仿佛能感受到水雾扑面而来,身临其境地体验那场生死一瞬的激烈对抗。 舞台技术不仅融合声音、光线与电子技术的多元新媒体前沿科技,而且真实再现了雪山、草地等多样的自然景观,使整个视觉体验更加丰富和多彩。 在不断地倾斜和翻转后,舞台幻化成斜坡度达75度的两座巍峨雪山,演员不仅需要在这险峻的舞台上行走,还要完成匍匐、翻滚等高难度动作,展现出红军战士在极限环境下的不屈不挠与英勇无畏。 全剧在宝塔山河边落幕,无数双草鞋从天而降,宛如大地在回应英姑对长生哥哥的深情思念,又似乎是于都儿女的英魂归来。这些精心设计的舞台效果,将观众带入一个近乎真实的长征岁月,让历史的峥嵘岁月更加生动震撼。 《长征第一渡》剧照。 点燃区域红色旅游 一座城市最独特的魅力,往往源自于文化赋予的深刻内涵,最能打动和留住游客的也恰恰是这一点。 这场到于都必看的演出,以其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加之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让红色题材作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著名艺术家张继钢观看后评价,《长征第一渡》是一部宏伟的英雄史诗,没有假大空、更没有华而不实,让观众看见了人、看见了人民、看见了红军、看见了长征、看见了长征精神,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自去年3月首演以来,《长征第一渡》就迅速‘出圈’,成为于都红色旅游的新名片。”赣州雩都河文化演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唐鑫旎说,短短的一年多时间,演出370余场,观演人数达到20余万人次,几乎场场爆满。 “这部剧为于都红色文化注入新活力,为全国观众打开直面红色历史的窗口,推动于都红色旅游从传统景点游览向沉浸式体验的延展,实现从‘过境游’到‘过夜游’的转变。”于都县文广旅局局长谢慧说。 据统计,2024年1月至10月,于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925.4万人次,红色旅游收入达76亿元。除了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乡村旅游等多种旅游形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东门渡口,当地群众深情演绎情景剧《告别》;各地学校,宣讲团成员步履不停,讲述红色故事;纪念馆内,“小红星讲解员”利用周末时间,传递红色记忆…… 如今,游客在于都这片红色热土,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处处红色景点,于都人民对红色文化的记忆和传承更让人为之动容。 编辑:汤吉宁、实习生章星颖 审核:温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