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沈宇 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对养老社区的需求较大。由于有庞大的资金,累积了众多的客户,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保险公司成了当前国内养老社区的主要投资人。本研究对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意义、投资模式、运营模式、产品特征、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等方面做了分析,认为保险行业投资普惠型养老机构较少,社会需求缺口较大,今后可运用轻资产模式构建机构、社区、居家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关键词:保险养老社区养老
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养老金融,正在各方金融机构的布局之下探索出多条路径。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问题逐渐成为每个家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养老生活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伴随全社会养老需求的释放和养老政策红利的推出,国内养老产业的长期投资价值显现,保险公司投资康养赛道的节奏显著加快,一方面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和护理,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保险公司带来长期的投资价值,保险公司投资的养老社区也有着天然的优势。

一、保险行业投资养老社区的意义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量突破2亿,占我国总人口数量的14.9%,已经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我国1962年—1975年生育高峰出生的3.67亿人口,将在未来10年内进入老龄化。到203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29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3%,由此迈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家庭结构将出现少子化、小型化、独居化等特点,家庭养老功能将逐渐外化,市场和社会将承担越来越多的职能。但是,我国养老产业起步晚,发展不够成熟,市场机制不完善,服务内容不全面,资本投入力度不够,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突出。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供给总量不够。《2023年中国商业养老服务供需洞察白皮书》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养老床位数量在2017年—2021年总体上出现增长趋势,复合增长达到2.2%,但与同期老年人口5.9%的复合增长率相比仍然明显滞后。二是具有公信力的渠道和平台缺乏。老年人希望获得及时便捷的高品质养老服务,他们对医疗、安全、照料、社交、文娱等方面有较大需求,但无法有效满足,尤其在医疗保健和安全保障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供给缺口较大。三是养老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短缺。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但养老服务机构现有的服务人员不足50万,若按照失能老人与护理人员3∶1的国际标准,缺口巨大,供需矛盾迫切需要市场化力量的介入并探索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新业态。但是,养老服务需要的资金投入大、投资周期长,往往并不被社会资本青睐。因此,现阶段保险行业投资养老社区具有现实意义。
二、保险养老社区的投资与运营模式
(一)投资模式
1.间接投资
指由保险机构以并购或者参股模式对现有的养老社区进行投资的方式。由于少了土地购置及开发环节的成本,因而进入的门槛不高,在资金运用方面有较大的灵活性。
2.直接投资
指由保险机构购买土地使用权并进行养老社区开发的投资方式。考虑土地购置及建设环节的费用,因而成本很高,资金实力的要求比较高。
这两种投资模式各有利弊:前者的前期费用投入大,但商业运行模式难以复制,容易成规模,可以带动相关的医疗、健康管理等子行业的发展。后者虽前期投入少,进入门槛不高,但很难整合产业链的相关环节,难形成规模效应,目前多数保险机构采取两种模式融合发展的策略。
(二)运营模式
1.重资产模式
保险公司通过自有资金或贷款建设养老社区,拥有社区的产权和经营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资产增值和稳定的现金流,缺点是初始投资大,需要具备足够的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
2.轻资产模式
保险公司通过租赁或合作方式进入养老社区,不拥有社区的产权,但可以提供品牌、管理、服务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进入门槛低,可以快速布局养老社区市场,缺点是长期租赁或合作存在不确定性。
3.轻重资产结合模式
保险公司既通过自有资金或贷款建设养老社区,也通过租赁或合作方式进入养老社区,拥有部分产权和经营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兼顾重资产和轻资产模式的优点,缺点是需要具备较高的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
4.会员制模式
保险公司通过推出会员卡或入会费等方式,吸引客户加入养老社区,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和优惠。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快速吸引客户并增加会员黏性,缺点是需要具备较高的品牌影响力和服务水平。
5.综合养老模式
保险公司通过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模式,在养老社区市场中实现多元化经营。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缺点是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三)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优势
1.资金规模巨大
保险公司的可投资资金高达数万亿元,同时寿险产品的期限长,与养老社区的开发周期高度匹配,因此对应的寿险资金能保持较高的稳定性。
2.资金运用监管严格
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受到保险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安全性高。
3.养老社区投资期长获取稳定收益
这有助于保险资金穿越经济下行周期。
4.保单销售与养老服务推广相互促进
大城市的个人业务客户不仅对“保险+养老”的接受度高,而且也有较高的购买力。目前市场上与养老社区入住资格挂钩的保险产品,多是总应交保费在200万元以上的大单或长单,主业协同效果显著。
三、存在的问题
(一)优质资源缺乏
保险养老社区在优质医疗人才、医院牌照、医保定点资格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制约因素。保险养老社区大多配备医院,能够解决老人的基本医疗需求,但难以处理疑难疾病、合并症、危急重症,医疗水平及转诊能力不足,这主要是缺乏优质的医疗人才所致,叠加医生培养周期长,医院牌照、医保定点资格不容易获取。
(二)护理人才短缺
目前,保险养老社区招聘护理人才难,留存更难。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的2.54亿老年人中,失能和半失能者约0.4亿,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是600万名,现有的供给约50万名,供需缺口很大。现有的养老护理人才尤其是年轻护理员流失问题突出。现有存量护理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存量护理员的在岗教育和继续教育不足,专业能力难以提高。
(三)智能化程度低
要有效缓解现有医养供需失衡矛盾,需要在智慧养老上做文章。现有的保险养老社区智慧化程度比较低,产品和服务更新迭代周期长,大多从事简单的意外监测工作,可以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内容较少,餐饮服务、娱乐健身等方面智能化程度更低。
(四)服务标准缺失
缺乏服务标准也是影响保险公司推进优质养老服务建设的重要因素。服务标准是养老生态圈内资质互认和资源流通的重要环节,可以整合下游企业的业务。养老服务牵涉众多行业和企业,没有统一的的服务标准,保险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就难以有效开展。对采取轻资产模式的保险公司来说,他们是养老服务的购买方,缺乏对护理、医疗、餐饮等服务供应商进行标准化考核的指标体系,难以区分优劣,激励和奖惩机制无法建立。
四、对策建议
(一)促进养老服务的支付端和供给端协同发展,推进养老生态圈提质增效
不管采取哪种经营模式,需要重视产业边界,立足保险主业和行业初心,对养老生态圈的发展抱有孵化和培育心态,借助商业养老险和长期护理险等有利条件,配合年金险的给付,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支付渠道,使客户退休后收入(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金)尽可能覆盖保险养老服务的日常支出。同时搭建起险、医、药、康、养、护的综合生态圈,充分激发保险与养老产业的契合协同性。
(二)提高智能化水平
可以借助产业投资基金,以股权为纽带携手创投,助力智能医养科技企业孵化,待其技术成熟后接入养老社区,赋能保险养老服务。除智能医养硬件以外,依托互联网医院平台,打破地域、时间的限制,满足更广泛人群更多元的医疗需求,而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又能提升分级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质量,让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加可及。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可以采取产学研模式,采用订单式培养、师徒制等措施培养人才。养老社区可以成为学生的实训基地,为他们提供在岗带薪实习的机会,使他们在校期间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人员与岗位的匹配度。
(四)加强标准制定
保险机构可以通过养老服务数据收集,进一步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2021年7月,国家医保局办公室、民政部办公厅印发《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第一次制定了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评估标准。但从长期来看,《标准》在建立多重评估机制、护理等级细化方面仍有待明确,细化需要定性经验与定量数据支撑,因此保险公司可围绕疾病发生率、恢复期长度、护理费用率等关键指标,以养老社区为接口积累经验数据。同时充分利用相关数据,为长期护理保险费率的厘定、保险限额确定、责任认定等提供优化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祖兆林,李孝明,尤婷婷.金融助推绿色发展跑出“加速度”[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3-11-30 (008).DOI:10.28049/n.cnki.ncbxb.2023.004242
[2]梁潇敏.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运作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23,(06):77-79.
[3]王言.我国保险业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及主要模式[J].保险理论与实践,2021,(12):1-16.
[4]龚乾厅.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立法完善路径研究[J].经营与管理,2021,(11): 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