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莲开!这就是祖国的掌上明珠!
半城璀璨,半城烟火
这里曾历尽风雨
如今盛世莲开
妈祖阁、大三巴、金莲花广场
这里,中西合璧、繁而有静
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
跟着打卡笔记走进
祖国的掌上明珠

01
澳门与海
面朝大海,人们向海而生。坐落在海边的妈祖阁寄托了当地人的心愿,也见证了这里从小渔村一步步登上世界大舞台。

16世纪,一路向东的葡萄牙人来到这里,他们登陆后,妈阁的音译Macau便成了澳门的葡文名字。
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澳门诞生了中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蜜蜂华报》,也印制了中国境内最早用西方铅合金活字排印的第一部中文书籍——《华英字典》。

02
澳门,步步生“莲”
除了在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货币上,有莲花的图案外,澳门不少的街道、历史建筑、自然景点,也以“莲”命名。单以“莲”命名的街道,就有11条。

△金莲花广场。1999年,中央政府赠予澳门特别行政区《盛世莲花》雕塑。
03
色彩斑斓的“多巴胺”世界
“华洋共处,中西合璧”是澳门的特色。
你可以见到16世纪的医院、17世纪的教堂,可以走进18世纪的慈善机构,逛一逛20世纪的市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参差落座,组成了“三步一世界,一街一风格”的城市布局。


△文艺小巷疯堂斜巷
虽然建筑形态各异,但五彩缤纷的“多巴胺”建筑配色,是留给每个到访者的共同印象。
人们沿用海滨城市的风格,把房屋涂成鲜明的红、绿、黄、蓝色,并用白色勾边,让澳门成为一座被打翻了调色盘的城市,浓郁的色彩绘成了生活的底色。
04
历史城区里citywalk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西特色建筑共存的历史城区。

一场说走就走的citywalk,就从澳门历史城区开始吧!

绝大多数人对澳门的认识,都从大三巴牌坊开始,也就是圣保禄大教堂遗址。
圣保禄学院是一所西式大学,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经历三场大火后,圣保禄学院及其附属的教堂,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阶。
这面融合了东西方元素的石壁,在全世界天主教教堂中是独一无二的:由意大利设计师设计,中国、日本的工匠将象征各自国家的牡丹和菊花融入前壁的石刻。
由于非常显眼,本地人见面大多都会选在大三巴碰头。
同样拥有热闹人气的,还有议事亭前地。
“前地”在澳门是广场的意思。开埠至今,议事亭前地一直是澳门的市中心,许多节日庆祝活动都在此举行。

△巴洛克式玫瑰圣母堂,有醒目的鹅黄色外墙。
新古典主义白色建筑仁慈堂是亚太地区最早的慈善机构之一,这里开办了中国第一间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并设育婴堂、老人院、孤儿院等机构。
离开人声鼎沸的议事亭前地,向西南侧步行,不久可抵达安逸宁静的岗顶前地。这里和议事亭前地一样,有一片马卡龙色建筑。

△东望洋灯塔

中式蚝壳窗与百叶窗并存,多样的文化在这里碰撞闪光。
05
走在澳门历史城区,记得留意脚下,碎花岗岩石铺就了经典的葡式石仔路。在议事亭前地、塔石广场等地,你都能看到石仔路。
这是一种传统的人行道路铺砌方式,拼出千变万化的图案,如帆船、花朵、海洋生物、地图和罗盘等。

△澳门的路面上,随处可见海洋元素。
06
大街小巷的“青花”路牌
走在澳门大街小巷,白底蓝字的路牌格外引人注目。路牌与建筑外墙上精美的瓷砖画交相辉映,文化的碰撞被“墙上青花”记录了下来。
瓷砖画发源于摩洛哥,人们将这种瓷砖工艺大量应用于建筑墙壁装饰上,用一幅幅小的瓷砖画,拼贴出完整的图案。
随着亚欧大陆交流加深,中国的青花瓷受到越来越多西方人的喜爱。原本色彩斑斓的瓷砖画,也逐渐演变成蓝白色系。
07
今年10月1日,澳门首条双向八车道跨海大桥、连接澳门半岛与氹仔岛的澳门大桥正式通车。四座跨海大桥构成澳门标志性的“镜海长虹”景观。

08
在氹仔,一百多米长的官也街充满人气。1983年,官也街成为澳门首个行人专用区。
如今,在街巷中的餐饮小店,常能看到络绎不绝的人们品小吃、喝咖啡,也总能在角落里找到奇妙和心仪的货品。

△官也街旁的兵房斜巷,建筑物外墙粉饰五彩缤纷的涂鸦。
沿着十月初五马路漫步到船铺前地,治愈系的色彩让人心情明媚。

来澳门,一定不能错过“澳门新八景”。其中一景“双湖塔影”由南湾湖、西湾湖和澳门旅游塔组成,是集合自然风光和风情建筑于一体的综合景区。

△高楼林立中,澳门旅游塔一枝独秀。
在澳门,你既可以看到历史城区的老建筑,也可以在伦敦人、巴黎人、威尼斯人感受到澳门的奢华。

△澳门威尼斯人
在澳门,你既可以感受城市的魅力,也可以在黑沙滩感受黑色的细沙,沉迷于恰到好处的阳光与温暖的海浪。

△澳门黑沙滩
今天的澳门是不少世界级赛事的场地首选。
从澳门旅游塔出发,步行不到30分钟,就能在看到刺激感拉满的澳门大赛车博物馆。一个热知识☝🏻,世界上最古老的街道车赛之一“格兰披治大赛车”,就在澳门举行。
△今年11月,第71届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赛事共吸引了逾10万名观众进场观赛。
澳门国际马拉松、澳门国际乒联世界杯、澳门国际龙舟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已成为澳门的闪亮名片,令这个小岛一年四季都弥漫着热闹欢乐的气氛。

△澳门国际马拉松
澳门还是演艺活动的盛地。仅2023年,澳门举办的大型演出就超过2000场,各项文艺活动参与人次近2000万,综合度假休闲企业大型演唱会等活动观众达100万人次。不少外地游客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演艺之都”已成为澳门又一张闪亮的“金名片”。
09
澳门人的松弛感还藏在有趣的澳门话中。
来听几句有趣的粤语绕口令:
1️⃣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国歌。
2️⃣金瓜瓜,银瓜瓜,瓜棚上面结满瓜,瓜瓜落下來,打着小娃娃,娃娃叫妈妈,妈妈抱娃娃,娃娃怪瓜瓜,瓜瓜笑娃娃。
3️⃣床脚撞墙角,墙角撞床脚,你话床脚撞墙角,定墙角撞床脚。

10
澳门是一座“长寿之城”。2023年,澳门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1岁,位居世界第三。从2000年到2023年,澳门卫生部门的开支,从11.3亿澳门元大幅增至90.8亿澳门元,增长超过700%。
澳门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太平洋地区典范”。
2024年9月16日,离岛医疗综合体北京协和医院澳门医学中心(简称澳门协和医院)正式投入运营,它是澳门回归后,兴建的第一个大型综合医院。
11
澳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创意城市美食之都。不少澳门人有“一盅两件”的习惯,早上吃牛肉、凤爪、烧卖,喝一杯茶,开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这里既有广受欢迎的葡式蛋挞、猪扒包、咖喱牛杂,还有澳门的粤菜,如水蟹粥等。
葡式蛋挞烤得微焦的焦糖,奶香十足,甜而不腻,好吃到忘记卡路里。
澳门人将漂洋过海而来的花生油、地瓜、辣椒、番茄等,加上当地人爱吃的香料和食物,诞生了世界上第一种融合菜——土生葡菜,且只在澳门有。

△葡式杂烩
葡国鸡虽然有“葡国”二字,跟葡萄牙的关系却不大。
经典的葡国鸡,原料是来自马来西亚的椰浆、黄姜粉,印度的咖喱,欧洲的土豆、洋葱、黑橄榄,再加上几片葡国肠。
叉烧煎蛋饭、西多士、竹升面……目不暇接的美食,隐藏于澳门的小街窄巷。
不囿于传统,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永远是澳门这片土地上饮食文化的内核。
澳门水蟹粥取水蟹、膏蟹、肉蟹三种蟹的精华,再配上特别的粥底制成。熬一煲上好的水蟹粥,蟹汁和蟹同等重要,清甜鲜美,回味无穷。
走在澳门街头,粥面馆、茶餐厅、冰室、糖水铺、牛杂店等觅食场所,串联起澳门最浓的烟火气。街上随处一个不起眼的小店,可能都是百年老店。
澳门有上百家糕饼手信店,走在大街小巷、机场码头,杏仁饼、姜糖、蛋卷香气四溢,总能看到游客拎着一袋袋糕饼手信。
△杏仁饼
12
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澳门濠江中学升起了校长亲手缝制的五星红旗。这个对祖国眷恋的国旗故事,在七十多年的岁月里代代相传。
1999年12月20日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澳门上空升起。漂泊在外400多年的“游子”,终于在世纪之交,回到母亲怀抱。
△石排湾郊野公园大熊猫馆住着中央赠送澳门的大熊猫“开开”“心心”和它们的双胞胎儿子“健健”“康康”。
澳门通过“旅游+”发展模式,加快建设集美食、度假、观光、购物、娱乐、文化、体育等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旅游休闲目的地。最时尚的酒店,最新潮的活动,都青睐澳门。
今天的澳门,从默默无闻的港口,到汇集海量游客的超级旅游城市,澳门飞速完成了转型。
今年,澳门特别行政区当选为中国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为澳门作为国际大都市,增添一面亮丽的“金名片”。
△澳门保利美高梅博物馆
澳门有一张硬核高科技名片。
浩瀚宇宙中,首颗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时刻监测着地球磁场的变化,运行一年多绕地球飞行8000多圈,积累了大量高精度的地球磁场数据。
回归后,澳门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势头强劲,让澳门人有了更大的自信。

△澳门轻轨。今年12月,澳门轻轨横琴线开通,让澳门和内地联系更加紧密。
△澳门摄影家陈显耀拍摄2012年的横琴和2024年的横琴。

你去过澳门吗?
在评论区【写留言】
分享你的澳门印象~
编 辑:陈笑笑
审核:倪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