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你好,爱你=谢谢?“语言通胀”值得反思

2024-12-30 22:14 阅读
光明日报

最近,“语言通胀”现象引发了网友们的讨论。“语言通胀”也就是语言上的通货膨胀,网友举例,“宝宝=你好”“爱你=谢谢”“亲爱的=同事”,两个字的“哈哈”已经过于敷衍,“超级”“最”成了常见的程度副词。简单来说,就是语言似乎变得“不值钱”了,很多字词在网络中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和精确度。

其实,近年来人们不止一次地讨论网络语言表达的问题,比如此前的“文字失语症”“文字讨好症”“孩子们不会好好说话了”“网梗写进作文”等等,这些讨论都可以视为网络时代人们的观察和反思。

的确,互联网带来的变革是翻天覆地的,网络中的语言表达作为人们互联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人们总是根据环境来选择表达方式,就像我们在职场、在家里、在哥们儿聚会上的表达也不尽相同。人们在不断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互联网沟通方式,于是网络语言就在互联网交流的大环境中,逐渐发展演变成现在的样子。那些亲昵的称呼是为了拉近虚拟空间中人们的距离,那些夸张的副词顺应了互联网注意力经济的需求,那些简短的缩略语则符合互联网快速的、碎片化的传播特点。

但“语言通胀”等现象依然是值得反思的。因为在当下,网络几乎已经等于生活本身,成为我们所处的一种基本环境,网络语言有着日常化的趋势。语言和思维是同构的,语言表达的单一化和夸张化,背后也含着思维同质化和情绪极化等问题的隐忧。

网友评论

举例来说,在很多“小圈子”里,成员们谈到共同的爱好时,经常使用夸张的甚至是绝对化的语言来表达那种热烈的追捧,诸如“最完美的”“绝绝子”“天花板”等,可一旦遇到不同意见,圈子成员便容易出现激烈的情绪反应,缺乏建设性的对话空间。再如,众多的“震惊”“救命”,可能让大家的神经变得不那么敏感,也可能导致严肃话题的“泛娱乐化”,削弱话题本身的社会意义。

我们或许可以将“语言通胀”和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公布的2024年度词汇“脑腐”联系起来看。“脑腐”指的是因过度消费低质量的网络内容而导致的“一个人的精神和智力的衰退”。长期沉浸在夸张的同质的表达中,同样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缺失。与之相对的,有逻辑感、层次感和美感的语言表达,则会为我们打开更多的思辨和讨论的空间,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

今年10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部署开展的“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这实际上也是对网络语言环境的一次重要的净化。

正如牛津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安德鲁·普日贝尔斯基提到的,“脑腐”正是“我们所生活时代的症状”。网络语言表达中的种种现象,也是科技时代中文化特征变化的表现之一。多一些思考和警觉,我们就能在变化中多一分主动。(张永群)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