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感术”行动,做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党晓红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治疗已成为许多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手术部位感染(SSI)作为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还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感术”行动(“夯实围术期感染防控,保障手术质量安全”专项行动)的实施,加强了围术期各个环节的管理,科学评估手术风险和隐患,强化多部门协作,完善和规范围术期患者诊疗服务流程,筑牢手术质量安全防线,为确保每一名患者的手术安全与健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简要介绍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有效守护患者的健康防线。
一、提高围术期感染防控意识
围绕围术期感染防控重点科室及重点环节的高风险因素,强化围术期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力度,扩大宣传覆盖面,增强相关医务人员防控意识。
二、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借助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根据监测指标进一步优化数据提取路径,提高围术期感染管理效率和质量。
三、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
手术感染防控涉及环节和部门较多,院感、医务、护理、药学、麻醉、信息等部门应加强协同管理,将降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纳入手术安全质量改进工作方案中,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对围术期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总结和改进,确保围术期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有效落实。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牵头负责落实“感术”行动,制定围术期感染防控方案和培训计划,及时开展围术期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和提供技术指导,关注“感术”行动监测指标相关数据变化,调查追踪感染原因,定期分析数据、反馈结果,协助和督促外科团队采取基于循证依据的干预措施实现持续改进,减少围术期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务管理部门负责将“感术”行动纳入提升医疗质量工作统筹管理并将相关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医疗质量过程管理,加强手术质量安全相关管理制度落实,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护理部门负责规范护士对患者皮肤准备的操作,核查术前皮肤准备情况,加强对患者术前、术后指导,做好围术期抗菌药物和体温管理,对于存在术后肺炎感染风险的患者应做好体位管理、口腔护理、早期活动等预防措施管理,以精细化护理管理为保障,促进手术患者快速康复。
药事管理部门负责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做好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点评与干预,特别是重点点评抗菌药物使用指征、给药时机、使用疗程、给药途径等,对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进行审核,提高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医院信息管理部门需要提供信息化监测技术支持,实现相关数据采集、分析、治疗评价等,保障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
手术室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严格落实一次性医疗用品一次性使用。麻醉师参与做好围术期感染防控措施落实及抗菌药物管理,参与手术部位感染病例讨论与措施改进,负责术中体温等管理及使用后器械预处理,负责监督手术室空气、外科手消毒等措施落实。
手术医生掌握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指征及预防使用原则,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嘱。医护人员掌握皮肤准备的正确方法,掌握本科室术前皮肤准备合格率、手术部位感染率(包括1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以及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指标,如术前0.5~1小时给药率和1类切口手术部位预防用药24小时停药率的计算方法,对术后存在肺部感染风险的患者,应做好体位管理、口腔护理、早期活动等预防措施管理。
四、加强培训考核及围术期感染防控宣传
每年有计划对医院相关人员进行围术期感染防控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培训,覆盖率达100%;宜采用海报、视频、屏保等方式营造围术期感染防控和抗菌药物合理的应用文化。
五、加强术前、术中、术后防控,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术前:开展围术期感染风险评估。做呼吸训练,如咳嗽、深呼吸训练、端坐位腹式呼吸、术前呼吸肌伸展训练等。规范皮肤清洁,不影响手术视野区域的不去除毛发。如需去除毛发,要使用非损伤皮肤的方式,在手术当日进行,工具应一人一用一消毒(灭菌),或一次性使用。使用合法有效的皮肤黏膜消毒剂,进行手术部位消毒。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术中: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达到灭菌水平。手术中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加强术中体温管理,防止低体温。
术后:根据患者情况做好体位管理;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加强管路的日常评估及维护,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手卫生,规范伤口换药。观察手术切口,出现分泌物时应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综上所述,“感术”行动就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施策原则,防范患者手术围术期医院感染风险,通过进一步完善手术相关感染防控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机制,落实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