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阻滞是如何在手术中发挥作用的?
在现代医学中,麻醉科医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负责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无痛和无意识状态,还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其中,神经阻滞作为一种重要的麻醉技术,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那么,神经阻滞究竟是如何在手术中发挥作用的呢?又有哪些常见的神经阻滞技术呢?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揭开神经阻滞的神秘面纱。
一、神经阻滞的作用机制
神经阻滞是通过在神经干、丛、节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从而实现对神经支配区域的麻醉效果。相比于全身麻醉,神经阻滞只需在特定位置注射麻醉剂,就可以使较大范围的区域产生麻木效果。然而,虽然神经阻滞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但在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因此,在进行神经阻滞操作时,医护人员必须对局部解剖结构有充分的了解,清楚穿刺针路径所经过的组织结构,以及附近的血管、脏器和体腔等重要结构。只有在充分熟悉解剖知识的基础上,合理准确地实施神经阻滞操作,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二、常见的神经阻滞技术
1.臂丛阻滞:臂丛阻滞是手外伤,特别是上肢断肢再植术中的首选麻醉方式。臂丛神经,主要由C5至C8以及T1脊神经的前支构成,负责支配整个手臂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根据麻醉路径的不同,臂丛阻滞可分为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和腋窝四种方法。选择哪种路径主要依据手术部位和手外伤的具体情况。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便,尤其适合肥胖患者;较少的麻醉药即可达到良好的上臂和肩部麻醉效果,但对前臂和尺侧的阻滞效果稍逊,可通过增加药物量或在肘部封闭尺神经来弥补;高位的进针点降低了气胸的风险;对于上肢感染或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进针点高于颈部淋巴结,有助于避免感染和肿瘤的扩散。然而,若进针方向有误,可能导致药物进入蛛网膜下腔、硬脊膜外腔或椎动脉内,引发并发症。此外,药物注射到前斜角肌前面或向头侧弥散可能阻滞C3至C5神经,导致膈神经阻滞,由于单侧膈神经阻滞降低肺功能,因此对侧膈肌麻痹的患者不能用这种麻醉方法。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优点是麻醉效果佳,起效迅速,且副作用和并发症相对较少。但需注意,该方法可能导致气胸、膈神经阻滞、Honer综合征等并发症。
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便,麻醉药用量少,起效快,且不会引发蛛网膜下腔、硬脊膜外腔或椎动脉内的并发症。然而,它仍可能导致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或气胸等问题。
腋窝臂丛神经阻滞:该方法简单安全,并发症少,如气胸、星状神经节阻滞或麻醉药误入蛛网膜下腔等几乎不会发生。因此,它广泛适用于双侧臂丛神经阻滞、肺气肿患者以及儿童、不合作患者等。但肩部不能被动外展的患者则无法使用此方法。
2.颈神经丛阻滞:颈神经丛由C1至C4脊神经的前支组成,其中C2至C4神经后根主要为感觉神经纤维。颈浅神经丛阻滞适用于颈部和肩部的浅表手术,而颈深神经丛阻滞则适用于甲状腺手术、颈部淋巴结活检或切除、气管造口术等。对于上呼吸道通畅性不佳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颈神经丛阻滞。
3.下肢神经阻滞:下肢主要由腰丛和骶丛两大神经丛支配。腰丛位于腰大肌和腰方肌之间的间隙内,由L1至L4脊神经前支组成,部分T12和L5脊神经也参与其中。骶丛则由L4至L5和S1至S3脊神经前支构成,其中坐骨神经和股后皮神经是最大的两支神经。下肢神经阻滞常用于髋关节以下部位的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常用的方法包括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三合一”腰丛阻滞以及坐骨神经阻滞等。
综上所述,神经阻滞技术因其多样性和精确性而在临床麻醉中占据重要地位。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场景,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因此,在选择和应用这些技术时,必须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
邢孔柏 龙州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