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的生态卫士——记江西省地质局第四大队生态文明院

2025-01-09 17:23 阅读
大江网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沈乐冰)  江西省地质局第四大队生态文明院(以下简称“生态文明院”)成立于2021年10月,是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以地质技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团队。为江西萍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贡献地质智慧和力量。

  “发挥地质作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让红土地上的水更清、山更绿,既是地质人的责任担当,更是地质人的初心使命。”队党委委员、生态文明院院长罗春艳表示。

  地灾防治显担当

  作为萍乡市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生态文明院承担着萍乡市36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点约3000平方千米的建设、维护、监测工作,为地灾防治、防汛救灾应急调查、科普宣传提供高水平专业化技术保障。

开展防灾减灾技术服务

  2024年6月,强暴雨袭击萍城,萍乡湘东区G319国道白竺路段、安源区225省道、莲花县琴亭镇北门村等地相继出现路基塌方、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险情,严重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生态文明院的灾应急突击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应急处置、排险工作。

  “暴雨冲击下,虽然有的地方看上去还完好无损,实际上可能暗潮涌动,随时有发生险情的可能。”副院长韦文健仔细勘查塌陷现场,查找隐匿的灾害点,引导群众做好应急防范。防汛期间,生态文明院抽调技术骨干组建3个技术小组,配备无人机、越野车、监测预警仪器等,与政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各县(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防范区开展勘验,参与现场调查,分析地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为抢险抢修提出意见建议,扎实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024年,生态文明院共开展地质灾害核查、巡查、排查420处,汛期应急调查15处,地质灾害科普宣传与培训6场,协助处理路基塌方、滑坡等重点灾情3处,以地质力量守护着一方平安。

  创新发展求突破

  在推进地质灾害防治走向公益性服务的同时,生态文明院结合技术力量优势,打破传统专业壁垒,积极探索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在农业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找到新的突破口。2022年,生态文明院初涉环境保护领域,相继完成地块场地污染调查、环境监测与治理设计等项目。2023年,首次承接莲花县、上栗县2个第三次土壤普查表层样外业调查的任务。

采集土壤样品

  外业调查是土壤“三普”工作的核心环节,涉及土壤学、地质学、植物学等多领域,要在每个预设样点完成表层土壤基本信息调查、成土环境信息调查、土壤样品采集、照相取图、数据保存和现场上传提交等工作,需要扎实的专业技术、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充沛的体力体能。

  不打没有准备的仗。生态文明院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参加表层采样技术专题培训,掌握外业调查采样技术及要求、调查采样APP使用方法、外业质量控制流程等,为项目实施做好充分准备。

  李琼是外业取样工作队的一名年轻技术人员,为精准掌握技术规范,她认真参加学习培训,研习相关知识和资料,将普查技术规范、采集细节、质量控制标准牢记于心,做到严谨细致、一丝不苟,高质量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项目技术领队周小平介绍,“萍乡市地形多为山地丘陵,地质复杂多变,调查取样技术难度大、质控审核严、综合系统性强。”队员们天刚亮就整理行装出发,午餐基本在取样点野餐,晚上整理土样、分装、编录信息、讨论问题、总结经验。共完成了372个耕地、92个园地、60个林地、8个草地共计520个点的采样工作。

  继“三普”项目告捷后,生态文明院又承接实施萍乡市第三次土壤普查成果汇总、莲花县撂荒耕地情况调整摸底整治等多个项目,持续为乡村全面振兴助力赋能。

  拓宽服务展作为

  2024年12月,萍乡市莲花县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点,生态文明院的技术人员正在进行严谨的专项调查和地形测量,为萍乡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项目编制方案。

  院总工程师刘秀明对项目心中有数,“该项目是国家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将用3年的时间从源头上系统性地对废弃矿山进行治理,总面积达472.96公顷。”,必须尽全力保障每个环节的顺利完成,提供高度精准的技术支撑服务。

  院里成立工作专班,派出技术人员分成两组开展实地踏勘,各项工作正紧锣密鼓有序推进。

  地质工程师胡祥猛说:“修复本着‘一矿一策’的原则,结合周边环境要素,量身定做修复方案。看到曾经饱受开采之苦的土地即将恢复勃勃生机,我觉得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了。”

 

废弃矿山实地踏勘

  近年来,生态文明院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治理服务模式,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链条不断延伸,实施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废弃矿山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建设规划及自评估等一批项目,让荒山披上绿装,让废弃场地成为耕地良田,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抚平大地“伤疤”贡献了高质量修复方案。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一个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得益于一支实干善干的团队。生态文明院坚持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将红土地上的红色基因赓续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在地灾防治前沿,在项目攻坚阶段,在生态修复一线,党员们当先锋,挑重担、亮身份,承担起最紧急、最复杂、最关键的任务,将坚实的足迹印在山川大地上,用行动传递着榜样的力量。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