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优化护理人才激励机制
202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保障护理人员待遇,为优化护理人才激励机制提供了政策向导和理论依据。
一、护理人才激励影响因素
(一)行业因素
1.护理行业受重视程度不够
在医疗体系中,医生往往被视为核心专业人员,对护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人们往往认为护理只是简单的辅助性工作,忽视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贡献。这种观念导致护理人员的薪酬待遇、职业发展机会等方面受到限制。
2.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
不同地区及级别的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大型三甲医院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人才等,而基层医疗机构则资源相对匮乏。这种不均衡导致护理人才在薪酬待遇、培训学习机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二)医疗机构管理因素
1.成本压力
医疗机构往往面临着较大的成本压力,为降低成本,一些医疗机构可能会压缩护理人员的薪酬和福利。同时,医疗机构可能会优先考虑医疗设备等方面的投入,而对护理人员的激励投入相对较少。
2.管理理念落后
部分医疗机构缺乏对护理人才的重视和尊重。管理者可能更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忽视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需求和职业发展。在激励机制的设计和实施上,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评估,导致激励效果不佳。
(三)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1.缺乏职业认同感
部分护理人员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不足,认为护理工作辛苦、地位低、发展空间有限。这种消极的职业态度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努力程度。缺乏对护理专业的热爱和追求,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
2.维权意识不强
护理人员在面对不公平待遇和问题时,往往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他们可能因为担心影响工作而选择沉默。这种情况使得护理人员的待遇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激励机制问题难以得到改善。
(四)社会环境因素
1.政策落实不到位
虽然近年来出台了一些加强护理队伍建设的政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
2.社会认知度影响
一些人认为护理工作不如其他职业有前途,这导致其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下降。同时,社会对护理人员的尊重和认可程度也不够高,降低了护理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
二、优化路径
(一)提升行业影响力
1.提升护理行业地位
加强护理专业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度和尊重度。要推动护理行业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要求。建立严格的护理专业认证制度,提升护理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声誉。
2.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分配
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投入,包括资金、人才等方面。提高基层护理人员的薪酬和福利,吸引更多优秀护理人才到基层服务。建立医疗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远程医疗、培训等方式,提高基层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优化医疗机构管理
1.合理控制成本与加大激励投入
医疗机构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要认识到护理人才的重要性,合理分配资源,加大对护理人员激励的投入,确保薪酬福利等方面的支出与护理人员的贡献相匹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疗设备和物资的使用效率,为护理人员激励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2.更新管理理念
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护理人员的工作需求和职业发展。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贡献给予合理的奖励和晋升机会。
(三)增强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维权意识
1.增强职业认同感
护理人员要加强对自身职业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对护理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提高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
2.提高维权意识
护理人员要增强维权意识,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维权途径。加入护理专业组织或工会,通过集体的力量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同时,积极参与行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护理人员群体发声。
(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出台更多支持护理人才发展的政策,为其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保障。加大对护理教育的投入,提高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护理人员的职业保障制度,包括职业保险、劳动保护等方面。为护理人员提供稳定的职业发展环境和安全保障。
2.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社会各界应共同营造尊重、关爱护理人员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组织媒体宣传、公益活动等方式,弘扬其奉献精神和职业美德,提高其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鼓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护理事业。同时,加强对护理行业的监督和评价,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注:2024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河北省护理人才激励机制现状及系统优化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RS-2024-3160。
张佳琦 靖超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