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人种了1.3万亩地——看蒋巷“新农人”怎样走好兴农路

2025-01-10 09:54 阅读
江西日报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雍

  2024年12月25日下午,一群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的师生,聚集在位于南昌县蒋巷镇的南昌智慧大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办公楼旁的一块冬闲田边观摩学习。田里,工作人员登上一台插秧机,设置好程序后便离开,插秧机在无人驾驶的状态下开始工作。

  “我们打造了‘无人农场’,耕、种、管、收一整套流程都可以实现无人操作。”该公司总经理邹泰晖告诉记者,公司流转土地主要种植水稻,2023年度成为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不仅吸引全国各地农业大学的学生前来学习,还有来自非洲的农民到这里取经。该公司26人的团队中有2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10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余是得到有关部门认证的农技土专家和职业农民。

  带领学生现场观摩学习的中国农业大学一名老师告诉记者,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如果不借助各种自动化设备,1名农民最多能耕种不到10亩田。现在该公司的26人团队,负责管理1.3万亩田,人均管理500亩田,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

  不敢想象的除了单人管理田块的数量大增,还有农业耕种方式的变革。

  通过农田旁的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收集光照、降雨等数据后计算,再进行自动化设备施肥、浇水等。种田实现智能化后,让“新农人”摆脱了几千年来种粮“靠天吃饭”的束缚。“育秧有工厂、管理有平台,插秧、打药、收割都能用上机器。”南昌智慧大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职业农民刘春荣说。

  “经过几年实践,我们发现有几个好处。产量更高,亩产比传统农田多产出50斤左右;稻米品质更优,一吨可以多卖50元;用料成本更低,大约每亩可以节约70元。”邹泰晖说,“我们将继续朝着规模化、机械化、数字化、订单化、绿色化的目标发展,有序推进农业‘机器换人’,不断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