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早产儿出现长期健康问题
毛胜妹 广西桂林市妇女儿童医院(桂林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出生的婴儿,由于未能在子宫内完成足够的生长发育,导致其在出生时器官系统较为不成熟,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早产儿的存活率显著提高,但这类孩子仍然容易遭遇多种潜在的健康问题,甚至对后续的长期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将系统讲解早产儿可能面临的长期健康风险,并探讨如何通过早期干预和科学护理来减少这些风险,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一、早产儿常见的健康风险
早产儿通常由于器官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健康问题:
(一)呼吸系统问题。早产儿的肺部发育不全,易导致新生儿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部分早产儿因长期使用呼吸支持而发展为慢性肺病(CLD),这种疾病可能影响儿童的呼吸能力,导致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和哮喘。
(二)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大脑在妊娠晚期(特别是妊娠后期的最后几周)发育迅速,早产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增加脑瘫、智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学习障碍的风险。
(三)视力和听力问题。早产儿眼睛的视网膜血管发育尚未完成,可能患上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此外,由于使用抗生素和噪声暴露,部分早产儿可能出现听力损伤。
(四)免疫系统较弱。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容易感染疾病,尤其是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此外,部分早产儿在成年后患上慢性疾病的风险也较高,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二、早期干预的作用
为了帮助早产儿避免上述健康问题,早期干预十分关键。早产儿在出生后立即给予适当的呼吸支持,并采取肺保护策略(如适量的气管插管压力和湿化氧气),可以减少对肺部的伤害,从而降低慢性肺病的风险。早产儿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包括适量的蛋白质、脂肪和微量营养素,通过母乳喂养或母乳替代品提供营养,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增强免疫力。使用“发展性支持护理”(如调整光线、减少噪声)有助于保护早产儿的大脑发育,改善其神经行为发育结果。此外,促进亲子肌肤接触(如袋鼠护理)可增强情感联结,对神经发育有益。早期进行听力和视力筛查时,可以及早发现并治疗早产儿的感官问题。适时进行眼底检查和听力测试,有助于尽早干预可能的视力和听力损伤。
三、家庭护理建议
家庭护理在早产儿的长期健康中起到关键作用。家庭成员应了解并遵循以下护理要点:
(一)保持适宜的环境。避免过度的噪声和强光照射,创造安静、温暖的环境,使早产儿能更好地休息和发育。
(二)科学的喂养方式。早产儿的胃肠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应少量多餐喂养,避免因喂养过多或过快而导致的胃肠不适。同时,推荐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含有抗体和营养物质,对早产儿免疫系统有重要帮助。
(三)定期体检和疫苗接种。早产儿应按时进行常规体检,密切监测身高、体重、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此外,确保孩子按时接种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四)注意感染防控。早产儿免疫功能比较弱,易感染,对病原体的抗感染能力比较差,家中人员以及环境均需做好消毒,减少不必要的外界接触,早产儿使用的奶具、玩具、用品都要进行消毒。家长给早产儿喂养之前要清洁双手,同时要避免探视人员过多,以免导致早产儿出现感染的情况,还要定期给早产儿清洁皮肤,以防出现皮肤病。
四、长期跟踪与心理支持
家长应定期监测早产儿的身高、体重、头围等生长指标,对于发育迟缓的孩子,可进行营养支持和康复治疗。对于存在学习和注意力问题的早产儿,提供早期教育干预和认知行为治疗,有助于他们在学龄期更好地适应环境。而父母也需要学习科学的护理知识,理解早产儿的特殊需求,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定期监测孩子的健康状态,掌握呼吸支持、营养管理等护理技巧。
总之,早产儿面临多重挑战,通过早期干预、科学护理、长期监测和父母的积极配合,可以显著降低这些风险。通过家庭护理、心理支持、健康监测等方面的努力,有助于早产儿在成长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