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少年担当群像,刻画新时代中国少年可敬模样
近日,甘肃临夏市第三中学的4名学生乘公交车上学途中,发现公交车司机突然晕倒,4人默契配合,拉起手刹、打开双闪,让公交车缓缓停在路边安全区域,将一车乘客平安救下。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山西临汾,地震发生时,申延辉、柴宇喆和李凯楠三位少年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齐心协力帮助骨折的同学撤离险境。两则看似毫无关联的新闻,却共同生动刻画出了新时代中国少年向上向善、肩有担当的可敬模样。
长期以来,社会上对于“00后”责任感的质疑一直不绝于耳。不可否认,在现实环境中,部分青少年因受不良思想和风气的侵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外表冷漠、精致利己的行为特征。然而,从甘肃与山西少年的英勇之举,联想到重庆逆火而行的“摩托少年”,地震中折返救人的宁夏银川市高中生郭庆……一幅幅感人画面,为我们呈现了新时代青少年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他们以实际行动彰显出担当与责任感,有力地证明了那些对他们的质疑不过是“杞人忧天”。
当然,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能仅凭几则新闻就断定所有青少年都具责任感。毕竟,个体的独特性,很难让这个推断保真。但我们应当看到,不断涌现的这些行为并非偶然,是这个时代青少年精神风貌的缩影。“小鬼当家”背后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担当,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协同培育的硕果。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乐于助人”“勇于担当”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让他们懂得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关键场所,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浸润以及日常的德育活动等“精耕细作”的方式,将责任与担当的种子播撒进学生心中并生根发芽。例如,甘肃临夏三中不定期邀请专业人员传授应急救护、消防安全等知识,正因如此,四位同学才能“危难之处显身手”。山西临汾市同盛实验中学也表示,继续全方位深化德育教育内涵,立德铸魂。社会则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平台,让青少年在实践中知行合一,强化责任担当。由此,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润物无声”的力量。
少年担当的群像,为社会树立了鲜明的榜样,也促使我们反思:我们是否坚守了教育的本质?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他人的困境,我们能否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在危难时刻,我们能否担起应尽的责任?社会的进步,不能仅靠少数“义薄云天”的英雄,更需要每一个普通人坚守内心的善良,扛起肩上的责任。从伸手扶一下、搭手帮一把,到为需要的人让座、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平凡人的微善之举,必将汇聚成社会前行的磅礴力量。
少年强则国强。为了培养更多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家庭应营造良好的家风,坚持“德厚传家”理念,注重品德教育;学校需优化教育模式,以“责育入心”为指引,将责任感培养融入日常教学;社会应以“实践赋能”为方向,完善实践平台建设,为青少年提供更多锻炼机会。多方协力,让担当与责任的精神在青少年群体中蔚然成风,培育出更多有益于社会的优秀人才。
(高家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