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真的变淡了吗2025-01-17 07:37 阅读 当代江西关注公号小程序 千百年来,过年是镌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血脉记忆。无论如何变化,“过个好年”始终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 2025年蛇年,我们即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春节象征着团圆与希望,是一年一度最美好、最值得期待的节日,在中国人心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 年关将至,“年味儿”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然而近些年,社交媒体多了一些“年味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等声音。但年味真的变淡了吗?年味究竟如何衡量?在这个加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更好地留住年味? “年,谷熟也。”这是《说文解字》对年的释义。每当农作物丰收之后,人们便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向神灵表达敬意与感激,并祈求来年再次丰收。在那时,“年”是人们最向往的日子。 古往今来,各朝各代的年味年俗各有不同。汉朝时,祭祖成为新年的重要活动。到了唐朝,社会开始流行登门拜年,并发明了“拜年帖”。宋朝时开始出现爆竹,宫廷内外,高院街市,爆竹声声,不绝于耳……也难怪王安石会写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名句。明朝的人们在除夕会吃饺子,蕴含着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到了清代,新年变得更为热闹,许多文化习俗更是延续至今。 记忆中,小时候每逢腊月,家家户户开始赶年集办年货,“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帽……”集市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红灯笼、酥果子、新春联、鞭炮、年画、挂历……应有尽有。又是一年春节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过年有了更多新的变化。 比如,以往亲朋好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现在无论你身在何方,只要指尖一动,一条短信、一声问候、一段祝福,分秒钟就能送达,虽然人不能至,但情能触达。 比如,过去年夜饭花样多,追求寓意美好,除夕人们吃团圆饭、看春晚,现在预制菜已然进入许多家庭年夜饭的菜单,很多人弃春晚,沉浸在网络平台的碎片化信息里。 比如,过去无论路途多么遥远,外出的游子都会回老家过春节,现在人们流行外出旅游过年,在旅途中辞旧岁迎新春,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他乡的年俗美食。 千百年来,过年是镌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血脉记忆。无论如何变化,“过个好年”始终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人们对于春节的“体感”渐渐模糊化,这让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我们觉得年味越来越淡? 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迪认为:“随着家庭小型化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权利和感受,让仪式感越来越在小范围乃至在个人生活中得以体现。相应的,过年的仪式感也渐渐从‘四世同堂的大家宴’转向‘祖孙三代的小团圆’。”有限的过年假期、春节工作的加倍工资、难抢的春运票会让一些小家庭选择就地过年,缩小的家庭规模自然会让过年仪式感的范围收窄。 感知年味的角色变了。我们在长大,年味却在“稀释”。现在更多是“90后”“00后”掌握着“过年话语权”,年味变淡的背后也折射出年味主角的变化,当我们从无忧无虑的孩童变成在外独当一面的大人,从年味的享受者变为年味的制造者,过年不再只有吃喝玩乐的单纯享受。在生活工作高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社会,当我们回忆起儿时的美好过年回忆,年味感知的落差感陡然升起。 幸福的阈值越来越高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去的年味,是建立在日常“匮乏感”上、带着独有的时代印记。父母生活的时代生活困顿、物资匮乏,任何生活物品都是凭票购买。经历了一年的困难期后,过年成为了人们最期待、最憧憬的时刻。作家冯骥才说:“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一年到头了,总是要焕然一新,吃点好吃的,穿件新衣服。而如今,一些专属于那个时代的已变得稀松平常,物质的丰富让人们对于幸福的阈值变高,对过年的期待也大大降低。 如今赶年集、逛庙会、看社火等传统年俗正推陈出新,乡土味的“村晚”正在多地上演,文旅融合激发“国潮”新热度,许多博物馆适时推出“云逛展”“冰箱贴”,传统文化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 诚然,一些传统习俗在消失,一些过年习惯在改变,一些新场景则正逐渐成为风尚。但年味之下流淌的是中国人细腻绵长的人情味。过年,终究过的是一份情意、一份陪伴。 在春节前后的时光里,“过年”为中国人拟定了一张特殊的时间表。一系列生活仪式源源不断提供着情绪价值,凝结为内心深处最温暖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文化认同。那么在当下,我们该如何留住那浓浓的年味? 无论时代如何变换,表达情感的内核不能变。年味的本质就是人情味、是家人的陪伴。尽管时代在变化、科技在进步,但这些并没有改变年味的底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年味有了新的表达方式,视频、短信拜年取代了面对面拜年,线上红包取代了压岁钱。一些习俗消失了,一些年俗在改变,但最核心的人情和陪伴,一直未曾改变。 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与家人奔赴的脚步不能缓。“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中国人的年味,最在乎的就是阖家团圆、其乐融融。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一起辞旧迎新,享受的是天伦之乐,品味的是生活之美,传承的是春节文化。 无论年味是浓是淡,接续奋斗的干劲不能减。一年之计在于春。新春伊始,无论身处何位,理应时刻保持接续奋斗和拼搏进取的状态。开春的农事需要提前安排,来年的目标需要早作计划,生产的指标需要合理规划,新学期的学业需要预先打算……只有稳扎稳打,崇尚实干,不负韶华,砥砺前行,“一年更比一年好”的美好愿景,才可能变为现实。 无论如何,年味总是需要去用心经营。期待新的一年物阜民丰,百业兴旺。那一个个红红火火的场景,那一张张幸福洋溢的笑脸,那一个个吉祥喜庆的“福”字,无不彰显着新春的活力与中国人过春节的喜悦。(康勤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