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课上但不放假”?别陷入了观念误区
学生明明“没有课上”, 但学校还不放假?近日,广州不少家长质疑,学校在考试后还需要过一周才正式放假。对此,多所学校表示,假前教育周不仅是学生放松身心的好时机,也是学校开展特色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段,学生还需要按正常上学时间回校上课、参加校园活动。

如今,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内容都变了,学校在与时俱进地改变,家长的观念也要积极跟上来。并不只是在教室里上的课才叫课,操场、校外甚至是旷野,都可以成为孩子们的课堂。
所谓假前教育周,在《2024-2025学年广州市义务教育学校校历》中有提到:一至九年级学段,学校均有两周的机动时间,机动时间将由区教育局或学校视情况具体安排,可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科技艺术节、运动会、社会实践、专题教育等。也就是说,这两个机动周也不是非得安排到期末考试后,鉴于今年过年较早,其实可以有更合理的安排。这次引发争议,也值得当地教育局和学校去反思改进。
教育的变革需要一个接受过程,作为直接教育对象的孩子,以及处于一线的教育实施主体——教师和学校,接受起来会比较快,而往往有着代沟、总是以“自己当年”来看待当前教育的家长,理解和接纳需要一个过程。对此,学校也要耐心做好解释和引导,积极赢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这次争议中,也有家长表示,学生若过早放假会增加双职工家庭的照顾压力。这也说明,不同的家庭具体情况不同,学校或许也可以探索更加灵活的放假机制,给予家长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一来,有利于错峰出行,减轻集中放假带来的交通压力;二来,也能够满足不同家庭的具体需求,让放假更加人性化。
眼下春节越来越近,一年一度的春运已经开启。就事论事,不少家长希望早点带孩子回老家,或者已经规划了外出旅游的行程,如果实在无法再调整,也可以和老师及学校商量,适当请一两天假。学校也应该对此报以理解。
只是从长期来看,家长们还是要尽快理解,一些素质教育课程对孩子来说也至关重要,属于学校系统安排的教育环节,它具有一定的刚性。就好比平时的课程不能说不上就不上一样,这些课程同样不应让孩子错过。而学校也应该把这类课程融入日常教学中,不是非得等到期末再集中去办。
无论如何,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的目标都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让孩子学得踏实、玩得开心,健康成长、科学成才。在此前提下,一切都可协商优化。(翟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