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迎新 感动与惊喜
编者的话
2025开年之初,电影市场因一部《小小的我》而显得格外热闹和温暖,同时,电视剧《我是刑警》以超高的热度呈现着平凡人的英雄主义。毫无例外,这两部片子都以写实风格展现角色生活,彰显现实主义影视的社会意义。
让人期待的还有春节电影市场。目前公布的6部定档影片以不同的风格与题材书写中国故事。在这样一个充满温暖与期待的春节,我们不仅能通过影视作品感受浓厚的年味,更能从中汲取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春节档:大片云集 神仙打架

今年的电影春节档有点“挤”。《哪吒之魔童闹海》宣布亮相,紧接着,《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掀起波澜,还有《唐探1900》扑面吹来悬疑的风……1月16日,据猫眼专业版数据,2025年春节档已定档6部电影,除了《熊出没·重启未来》,《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蛟龙行动》《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等5部均有IMAX(超大银幕)版本,规模创下历年之最。
春节档历来是各大片方必争的重要时间节点。这6部定档初一上映的重磅影片,类型丰富,涵盖动画、武侠、奇幻、军事、悬疑等多种题材,可谓“神仙打架”,大片云集。同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电影还没上映,春节档各个单片的宣传已经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只因这6部定档的影片无论从作品IP、导演层面或者演员层面上看,都是档期历史上片单超强的存在——
《哪吒之魔童闹海》被视作今年春节档票房冠军有力争夺者。这个猜想来自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作为当年累计票房高达50.35亿元、吸引了超1.4亿人次观看的现象级动画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延续了第一部的故事框架,同时也承接了观众积累几年的期待。导演饺子的实力有目共睹,经过几年时间的筹备,随着动漫技术的进步,相信《哪吒之魔童闹海》必然在视觉特效和影音效果上获得提升,充分彰显国漫的魅力。
同样,《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导演是乌尔善,主演包括费翔、于适、李雪健等,延续《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宏大叙事和精良制作,第二部剧情故事将特别聚焦“封神榜”的争夺,特效镜头数量超过2000个,将为观众再现一场全视野神话史诗视听盛宴。据导演乌尔善“剧透”,《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续写姬发刺杀殷寿后的故事,以“西岐保卫战”为核心,将镜头聚焦于西岐城,真实建立起一座面积达900万平方米、标志建筑物超过50栋的西岐城,呈现出更多的战争、动作场面,届时,极具真实感的西岐城与惊心动魄的沙场鏖战都将以IMAX特殊画幅呈现,营造出强烈的沉浸感。2023年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摘得IMAX暑期档首周票房冠军,《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能否延续当年的“泼天”流量,这也为该片在春节档的表现留下了悬念。
谁能笑到最后?在新旧影片不断交替的电影江湖,每一部都有可能是黑马。电影怪才徐克今年重拾起国人的武侠梦,以肖战、庄达菲为主演演绎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粉丝基础稳定,再加上徐克在武侠电影上的口碑,及近年来一直在尝试以新元素翻拍的《智取威虎山》和《龙门飞甲》积累的观众缘,作为首部在春节档亮相的武侠片,目前已有人预测《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或将超过《龙门飞甲》,刷新武侠片票房纪录。
“流水的春节档,铁打的‘熊出没’。”被誉为“春节档常青树”“好片检验器”的《熊出没》系列是春节档的常客,今年定档大年初一上映的《熊出没·重启未来》仍然信心十足。回看2024年春节档,《熊出没·逆转时空》以近20亿元票房跃升为中国影史动画片票房榜前二,作为合家欢电影,显然《熊出没·重启未来》有着票房冲高的基础。是去看《哪吒之魔童闹海》还是选择《熊出没·重启未来》?有可能是今年春节档带娃家庭摇摆不定的选择题。
除了上述4部影片,《蛟龙行动》是2018年春节档票房冠军《红海行动》的续作,作为聚焦于海战和水下作战的电影,导演林超贤大胆破冰,开创性地将潜艇大战搬上银幕,将让军事迷感受超凡的视听冲击力。另外,由王宝强、刘昊然主演,再加上周润发、白客、张新成、岳云鹏、约翰·库萨克、魏翔、尹正等实力派加盟,陈思诚执导的《唐探1900》可谓全明星阵容,虽然多年来《唐人街探案》系列讲故事的能力如过山车,口碑由此也起伏不定,但票房的号召力仍不容小觑。
机遇与挑战并存,悬念和未知交织。前不久,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发布的《2024中国电影观众变化趋势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电影市场观影人数及人均观影频次均略有回落。灯塔专业版数据分析显示,2024年观众购票决策趋于理性,80%为临时购票,观众逐渐养成上映首日后观影的习惯,对影片口碑谨慎观望,这对电影内容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观众消费趋于理性、其他娱乐活动争夺注意力的背景下,如何吸引人们走进影院?除了好作品加入,政策也在助力: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国内“跨年贺岁喜迎新春——全国电影惠民消费季”开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联、猫眼娱乐、淘票票作为支持机构,将合计投入不少于6亿元观影消费补贴惠及电影观众。
大IP、大制作,上天入海、神仙打架……《哪吒》系列与《熊出没》系列谁将在春节档笑到最后?《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能否中兴中国武侠电影这个独有的类型?《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能否延续第一部的“自来水”神话、创造新的票房奇迹?等等,都取决于这6部影片能否携手创造佳绩,刷新春节档影史纪录,能否真正走进观众的心里。
□ 钟秋兰
《我是刑警》:平凡人的英雄主义

近日,在央视八套首播、爱奇艺同步播出的《我是刑警》,以现实主义叙事手法,类纪实拍摄风格,讲述了三代刑警薪火相传故事的同时,也展现了35年来我国刑侦技术的飞速发展。该剧自去年11月27日起首播,截至目前,在电视大屏幕累计收视触达超11亿户,在网络平台的播放数据也打破了全平台的年度纪录。
作为大热剧,《我是刑警》无论是在探索刑侦自身发展历程上,还是在人性挖掘和群像叙事上,都具有年度必看、高品质刑侦剧的优点——它不仅为观众呈现出扣人心弦的案件侦破过程,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平凡人的英雄主义,作为刑侦题材领域的力作,《我是刑警》蕴含着诸多值得剖析的创作特质。
叙事结构:线性连贯叙事下的时代全景展现
《我是刑警》对中国式刑侦剧叙事体系的构建,作出了重要努力。
叙事结构作为影视作品构建叙事话语、编织故事脉络以及传递深层意蕴的核心架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是刑警》采用了线性连贯的叙事模式,巧妙地以主角秦川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将长达35年、涵盖15个带有鲜明时代标识的真实大案有机串联起来,通过对故事时间跨度的合理延展以及有序编排,成功构建起一幅刑侦工作随时代更迭而不断演进的叙事图景。
从较早拍摄的《重案六组》这类传统单元剧式的刑侦剧看,这类片子多遵循单元剧叙事逻辑,各个单元相对独立,着重聚焦于当下不同类型案件的侦破过程,以多样化的案件呈现为特色,仿若一组组独立的叙事单元拼接而成的刑侦故事集锦。而《我是刑警》所运用的线性连贯叙事则更为强调故事的连贯性与历史性传承,引导观众沿着主角的成长轨迹,清晰且直观地见证刑侦手段从相对传统、依赖人力经验逐步向借助高科技手段转型的动态演变历程,同时深切感受不同历史阶段社会风貌的细微变化。例如,剧中针对不同年代案发现场勘查细节的精准刻画,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时代变迁在刑侦领域所留下的印记。
人物塑造:成长型人物与典型化手法的深度刻画
《我是刑警》展现出了别具一格的人物塑造策略与艺术表现力。
主角秦川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堪称典范,其人物弧光的呈现完整且细腻,充分彰显出成长型人物的典型特质。在故事起始阶段,秦川作为初入警界的年轻警员,怀揣着对正义的热忱与理想抱负,却不可避免地带着初出茅庐的青涩与懵懂。然而,随着剧情的逐步推进,经历了诸如师父高建设与好友叶茂生不幸牺牲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磨砺后,他在职业素养与人格层面均实现了显著的成长与蜕变,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行事成熟稳重且专业能力过硬的优秀刑警。
传统刑侦影视作品中的主角形象往往趋近于“英雄原型”的塑造范式,这类角色通常被赋予超凡绝伦的智慧、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近乎全知全能的破案能力,从而主导着整个案件的侦破走向,例如《神探狄仁杰》中的狄仁杰形象便极具代表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是刑警》中的秦川,其成长轨迹严格遵循现实生活中普通人在职场环境中的发展规律,充满了诸多挫折与困惑。在面对错综复杂的案情时,他时常遭遇瓶颈,需要通过积极向身边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实践探索等方式来逐步积累经验、提升能力,这种贴近现实生活的人物塑造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角色的可信度与真实感,进而更容易引发观众在情感层面的深度共鸣。
此外,该剧在人物塑造过程中巧妙运用典型化手法,以现实中的“刑侦八虎”为创作蓝本,经过艺术提炼与合理虚构,塑造出了秦川这一极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并赋予其多元且丰富的性格特质。例如,在侦办张克寒案、清江赌场爆炸案等一系列复杂且棘手的案件时,无论面临何种艰难险阻,他始终秉持正义,毫不退缩迎难而上,凭借顽强的毅力与专业素养推动案件的侦破进程。通过塑造这样一位既脚踏实地践行刑侦使命,又始终怀揣理想主义情怀的典型人物,具象化地展现当代刑警群体所应具备的理想形象,传递出积极正向的价值导向。
《我是刑警》还致力于塑造老中青三代刑侦人物群像,通过代际叙事的方式,将刑侦精神进行跨代传承,以此塑造群体的价值认同,构建起一个层次丰富且立体多元的刑侦人物谱系。当然,该剧在人物塑造方面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力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对次要人物形成了遮蔽效应,致使部分次要人物形象略显单薄,未能充分营造出充满戏剧张力的群像戏效果;并且随着剧情的深入发展,秦川这一核心人物形象逐渐呈现出固化和过度崇高化的倾向,相较于前期所展现出的鲜活灵动,后期在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塑造上稍显不足。
现实观照:写实笔触下的刑侦职业呈现
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对现实生活予以深度映射,进而引导观众对特定职业领域或社会现象形成更为深刻且全面的认知。《我是刑警》在创作过程中,秉持写实的艺术笔触,聚焦于刑侦工作本身,围绕现场勘查、线索追踪以及抓捕罪犯等刑侦工作的核心环节,以高度还原且原汁原味的方式展现了真实的刑侦工作日常。
相较于《沉默的真相》这类注重通过巧妙设置曲折离奇的剧情、营造强烈的剧情反转以及运用隐喻性表达来引发观众深度思考与强烈情感冲击的作品,《我是刑警》选择了一条更为直接且质朴的创作路径。它并未刻意追求复杂的剧情架构与隐喻象征,而是致力于为观众营造置身于刑侦一线的观剧体验,使观众能够切实感受到刑侦这份职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真实状态。例如,剧中对于法医、技术人员等不同刑侦岗位角色工作细节的呈现,生动直观地展现了他们在案件侦破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作用以及默默奉献的职业精神,让观众对刑侦这一庞大且专业的职业群体有了更为具象化、全方位的认识与理解。
综上所述,《我是刑警》在刑侦题材影视作品创作领域中彰显出了独特的创作思路与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对时代全景式的深度展现,塑造出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为刑侦题材影视创作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作灵感,进而满足了观众对于高品质刑侦题材影视作品的审美需求与期待。
□ 陈珂
《小小的我》:生命是一万次的春和景明

2025年中国电影的开年惊喜来自《小小的我》。2024年11月2日,该片在东京国际电影节首映,2024年12月27日,在国内上映,截至1月18日,影片《小小的我》票房突破7亿元,成为开年最大黑马。
整部影片以几乎白描的手法,生活流式叙事,讲述了脑瘫患者刘春和面对天崩式的人生开局,坚强不屈与命运抗争,最终找到自己人生坐标的故事。
有关残疾人题材的电影,往往会加入诸多苦难元素,博取观众同情,从而引发社会共鸣。但这部电影独辟蹊径,角度奇特,并没有着力渲染刘春和的“可怜”之处,反而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智力超出普通人,生活完全能够自理,还能去应聘找工作的正常形象。
《小小的我》,英文名译为《big world》,“小小的我”和“大大的世界”构成互文,奠定了整部电影的主基调——再破碎渺小的个体,那也是完整的“我”,也值得拥有幸福。
影片以刘春和写遗嘱的镜头开始,氛围有些沉重,而外婆的一声“春和”,将他从轻生的情绪里拉了出来。作为先于春和母亲出场且戏份颇多的女性角色,外婆就像是一盏灯,在接下来的剧情里,照亮了春和内心的每一个阴暗角落。电影开头外婆展示丝巾的细节很是巧妙,她解释说聪明女人不会买太多衣服,而是变着花样买各色丝巾,省钱又时尚。真的是这样吗?丝巾这一条暗线实际一直贯穿影片,并在最后揭开谜底。
纵观整部影片不难发现,春和自始至终面临的是三种关系:和家庭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和自我的关系。
在家庭关系方面,他并不是孤儿,也不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然而作为春和的父亲,这个角色几乎没有给过正脸镜头,出场也没几次,那是因为导演在影片中重点嵌入两段母爱,明线是春和母亲对春和的母爱,暗线是春和外婆对春和母亲陈露的母爱。春和母亲的爱里充满了纠结、自责、矛盾,因此她对春和的爱变成了一种控制欲。一方面她希望春和能够正常生活,另一方面她又不愿放手让他离开自己的视线,担心他被别人欺负。她甚至威胁春和,即使他如愿被师范大学录取,也不会为他支付学费。正是因为她的爱里掺杂了太多矛盾,导致她与春和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而外婆,面对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她的爱是明朗的,是无怨无悔的付出。她把春和当成一个正常的孩子看待,陪着他找工作,鼓励他学打鼓。当然,她也因此得罪了自己的女儿,被女儿误解为根本不会照顾孩子。随着剧情慢慢推进,外婆和春和母亲之间的故事慢慢明了,原来她们之间有误会,但是外婆出于母爱,不愿意让春和母亲担忧而独自吞下了苦果。至此,观众看到了家庭关系中两代人之间纠结矛盾的母爱。
在社会关系方面,春和一直努力寻求着被接纳,被平视。他去培训机构试讲,站在讲台上,身体虽颤抖扭曲,但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执着。他口中念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不仅仅是在讲解一首诗,更是在倾诉自己的心声。他就如那苔花,虽身处不被阳光眷顾的角落,却依然怀揣着绽放的梦想,渴望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证明价值。这场戏直接点题,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不屈与韧性,以及人物对平等和尊重的深切渴望。
最终,影片主题还是回归到了春和与自己的关系上。他两次尝试轻生,意味着他不断地在挣扎,在挣扎中蜕变,重生。他一直乐观地回应着生活的苦难,但生活的苦盖过了他心底的那一丝丝甜。他尝试一颗接一颗地吃糖制造窒息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呼应了他内心实在太苦,太渴求一分甜了。
影片的结尾是颇有深意的:春和驾车带着外婆去到郊外,他亲手将和他有着相似命运的残疾小猫的骨灰撒入水中,意味着他挣开了桎梏,找到了自我价值。而外婆,第一次摘下脖子上的丝巾,开心地跳起了舞蹈,第一次直面那道伤疤,至此终于揭开她常年戴丝巾的秘密,也隐喻了她和女儿之间的冰释前嫌。
“生命久如暗室,不妨碍我明写春诗”。如今,我们亟须重新审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而《小小的我》就从电影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与机遇。生命是一万次春和景明,每一个小小的我,都有权利去到属于自己的更大世界。
此外,电影《小小的我》还推出了特别纪录片《我的电影》。片中的三位主人公龚苏、夏一豪、岳铸就是电影的原型,刘春和身上都有他们的影子。当他们在东京国际电影节看到纪录片时,相拥而泣又心生欢喜,也就让我们看到现实主义电影融冰化雪的社会意义——他们是小小的“我”,也是亲爱的天使,他们不是一个人的独唱团,而是所有人的合唱团。它让我们看到了国产电影的无限潜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电影的力量。
□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