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风景一路歌 洞察南昌西湖区的“民生密码”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沈冠楠报道:岁末年初,行走在南昌西湖区,张灯结彩、年味渐浓中,一幅幅幸福画卷映入眼帘。
近年来,南昌西湖区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提升城市“颜值”,做好做足“服务增量”,不断扩大“惠民半径”,从城市品质、教育医疗、就业创业、惠民养老、人居环境等民生问题出发,统筹谋划,主动作为,推动一条条民生新政乘风而行、一件件民生工程落地生根。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夜景(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全媒体记者吴轶曌 摄)
游在西湖,目之所及皆风景
去万寿宫喝一杯江西茶、到绳金塔游一场漫溯时光的非遗灯会、在玛雅乐园沉浸式感受烟花盛典……
近年来,南昌西湖区立足深厚文化底蕴,文旅产业持续“上新”又“上分”。这里,不仅是全国文旅“特种兵”领略南昌文化的主要“登陆点”,也是城市文旅“出圈”的现象级目的地。
文旅“出彩”的背后,离不开西湖区委、区政府的靠前布局、超前谋划、改革驱动——
组建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治理工作专班,抓好市容环境提升、道路交通改善、街面乱象整治等重点工作,推动景区提质升级,以崭新之姿承接八方游客。
成立全市首个县区级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招引文旅项目50个,开展经贸文娱类活动百余项,新IP、新场景、新玩法、新业态频频涌现,激活文旅市场“一池春水”。
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引领广大景区从业者树立“主人翁”意识,倡导知礼守礼、文明旅游、健康消费新风尚,志愿服务“不打烊”,坚守岗位“不断档”,让每一位旅行者吃得安心、玩得开心、买得放心。
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0亿元,上榜2024年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其中,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2024年“五一”“十一”单日客流超30万人次。“叫座”又“叫好”,让南昌西湖区逐渐成为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
8640套可躺式课桌椅投入使用
学在西湖,祖国花朵向阳开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在南昌西湖区,“在家门口有学上,在家门口上好学”始终是区委、区政府念兹在兹、不懈追求的民生大事。近年来,该区以人民满意为宗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功实现“好上学”“上好学”,全力擦亮“学在西湖”教育品牌。
投资2.7亿元,新增幼儿园12所,提供园位4290个,区直公办园数增幅达171.4%,普惠率达92%;总投资9.67亿元,新建学校6所、扩建2所,新增学位13160个……一个个鲜活的数据背后,是越来越多适龄儿童的就近入学需求得到满足,孩子省时舒心,家长也放心了。
在家门口有学上,在家门口上好学
“好上学”伴随“上好学”。2024年以来,西湖区已完成20所新开办(班)校(园)教学设备采购和校园文化提升工程,同时,打造高标准配套设施,24所学校师生喝上直饮水,1089间教室安装护眼灯,8640套可躺式课桌椅投入使用。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多元智能的课程设计、多点开花的课后服务让孩子们爱上校园、开心学习、全面发展。
让家门口的学校“一样好”。西湖区采取“名校带新校”“强校带弱校”等策略,摸索出多种集团化办学模式,在全市率先完成集团化办学全覆盖,“新建校办一所成一所,薄弱校改一所强一所,潜力校抓一点带一片”,绘就高水平均衡化的教育蓝图。
居在西湖,“方寸之变”惠民生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百姓柴米油盐的生活,是住有所居,更是居有所安。
在西湖区,人们从“方寸之变”感受幸福的点滴——
旧住宅楼装上新电梯,老人出门“告别爬楼梯”。
楼下装了充电棚,电动车充电不上楼,“飞线隐患”消匿无踪。
“危房”原址重建,“忧居”变成“优居”。
“老小区”长出新公园,家门口的“小确幸”触手可及……
近年来,西湖区对船山广场、象南小区等209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升级,惠及7.2万户居民。同时,通过“街道+社区+业委会成员+邻居朋友”的工作专班模式,积极推动冶金厅小区危房等9栋D级危房重建工作,并在全市首个开展危旧房“综合保险+动态监测”工作,解决重建资金筹集问题。截至目前,已有36803户居民投保。
一个个城市“老破小”告别旧貌换新颜,百姓群众幸福感持续攀升。
重建的房子
长期以来,“停车难”一直是老旧小区的顽疾,西湖区利用城市“边角地”及各类闲置地块改建停车场、城市停车泊位智慧化“一网统管”、推行错时共享停车……近两年,该区共新增泊位4.4万余个,并签订了全省首份住宅小区和商务楼宇错峰共享停车协议。一条条停车举措的落地,即是让停车位“活”起来、便民利民的生动体现,也是西湖区落实精细化管理的有力实践。
妙解停车困局
福在西湖,居家“享老”尽笑颜
解决好“养老”问题,既关乎社会发展的韧性,也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机构养老高品质、居家养老多元化、养老服务专业化……在西湖区,一套高水平、全方位、广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正有序建设。
作为该区唯一公建公营的养老机构,南昌市西湖区社会福利院设有580张颐养床位,为低收入、低保、独居、空巢、失能等困难老人提供了兜底性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则在东岸社区等地发展得火热。各类“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如雨后春笋般落地生根。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长期居住等多元化服务,使更多老人得到专业照顾,又实现了老年人需求的个性化服务,让家门口的养老设施可望又可及。
西湖区社会福利院
“养老”变“享老”,一字之差,背后是“银发族”日益精细化的康养追求。这意味着,养老体验中,老人不仅吃住好,还要有“医”靠,快乐也是必需品。
为达成这一目标,西湖区掀起居家适老化改造热潮,不断升温社会关爱。同时,积极招引培育养老服务市场资源,在全市率先制定出台《南昌市西湖区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实施方案》,大力招引康养、餐饮等各类养老服务社会资源。
截至目前,西湖区已新增40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完成817户适老化改造、惠及1200多名老年人,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和幸福食堂服务覆盖率全市第一。龙头企业国投健康、大家的家、长天集团也纷纷落户西湖,养老多元业态迎来新机遇。
拼在西湖,奋斗之歌续华章
如今,从空中俯瞰西湖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勾勒出一道美丽的天际线。
向蓝天要效益,向空间谋发展。近年来,西湖区将楼宇经济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楼宇经济特色发展道路。
拥有103栋在营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务楼宇;入驻6694家楼宇企业,其中“五上”企业715家,楼宇入驻率为83.23%;成功培育十亿元楼宇2栋,亿元楼宇8栋,市级楼宇创业孵化基地2栋……显然,楼宇经济已是城区经济和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在刷新城市高度的同时,也增添了经济厚度。
楼宇周边公共配套齐全
人才资源是地方的战略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前进动力。对此,西湖区“筑台引凤”,建成26个“5+2就业之家”,形成“15分钟就业服务圈”,打通公共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已为2640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444万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65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06人,扶持创业642人次。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西湖区依托区市民活动中心、高标准建设的“企业之家”,是西湖区惠企政策的直接反映。在这里,“家”的理念被根植于服务企业全过程,政策专区、金融高速服务专区、营商环境服务专区等涉企服务“一类事”场景让企业“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办事服务真正“到家”。
西湖区市民中心
党建引领,汇聚合力,数字赋能
民生“加速”的底气
城市品质提升、经济富有活力、环境美丽宜居、社会文明和谐、群众安居乐业……是什么,让南昌西湖区的民生福祉跑出“加速度”?
西湖区用用“强党建”提升“行动力”,把党建工作链条延伸到民生服务各领域,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民生,淬炼出“治汇西湖”“幸福圆桌会”“益新赣”等一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西湖党建品牌。
汇聚合力,办好民生实事。“治汇西湖”指挥平台通过渠道汇总、力量汇聚、资源汇集的“三汇”模式,优化民生诉求办理工作机制,已办理各渠道民生诉求15.4万件,回访满意率达99.86%。西湖区市民中心则进驻单位26家、进驻事项1082项,深入推进“综合窗口”改革,创新“叮叮抢单”服务模式,企业和群众办事满意度达99%。
“治汇西湖”指挥平台
此外,该区还全力推动110平台、12345平台、综治中心平台高效对接联动,依托街道综治中心,充分整合派出所、司法、执法等各方资源建立现场处置、纠纷调解、网格服务三支队伍,2024年成功化解非警务警情类事件5558件……构建基层“共治”新矩阵的同时,幸福“同心圆”越画越大,一项项“民生清单”落实落细,一桩桩百姓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变成放心事舒心事。
数字赋能,擦亮民生底色。西湖区紧扣社会保障、基层治理、营商环境等领域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着力丰富“数字+生活”服务模式,结合5G、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链等前沿技术,铺就民生领域的“数智化”图景。如打造全省首个楼宇经济数字平台,实现了楼宇信息一屏展现、楼宇资源一键搜索、楼宇数据一链分析,为全区楼宇经济发展提供了“最强大脑”。
“幸福圆桌会”
2025年1月7日,新一批西湖区民生实事“清单”如期“上新”,涵盖交通、住房、养老、停车等多个领域。这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是百姓的愿望清单,也是区委、区政府的履职清单。做大、分好民生蛋糕,是发展成果共享于民的鲜明体现,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