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基因看天赋,伪科学育儿不靠谱
在口腔黏膜取些唾液,送至机构检测,便能测出孩子有哪些天赋,从而为定向培养孩子提供精准的科学依据——作为家长,当您看到这样的信息时,会不会心动呢?
打着高科技旗号的“天赋基因检测”,号称可评估约40种不同的遗传特质,如乐观性、冒险精神、社交能力、音乐才华、表演才能等。
不少家长被这样的“天赋基因检测”宣传所迷惑,花费数百数千元给孩子做检测,以期走出一条培养的捷径。
基因检测在医学领域很有用武之地,属于精准医疗的研究方向。但商家推出的基因测天赋、测性格等,却是在收“智商税”。
人类基因组包含约2.5万个基因、30亿个碱基对,就人类目前掌握的技术来说,这些基因的作用和功能并未完全搞清楚,具体哪些基因对应哪些天赋也并不明确。有专家表示,在临床中,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即便是明确的疾病,也未必能百分百找到基因突变的位点,更何况天赋这种主观性很强的东西。
天赋的形成是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绝不是某一个基因就能决定智商的高低。
“天赋基因检测”,从根本上混淆了统计学上的关联关系与因果关系,其实是穿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正规医疗机构就不会提供所谓的“天赋基因检测”。
既然“天赋基因检测”是无稽之谈,为何还不断有人上当受骗?除了姑且一试的心态之外,更要看到背后的教育焦虑。在教育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不惜使出浑身解数,哪怕“天赋基因检测”可能提供一点点的参考价值,很多人也会趋之若鹜。
问题是,“天赋基因检测”结果还会产生误导。比如,可能会给孩子贴标签,影响孩子的自由成长。
拿到长达几十页的“天赋基因检测”报告,家长们总想寻找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来指导孩子“扬长避短”。
事实上,检测出来的“短处”,可能并不是真的短处,说不定经过努力后会变成长处,如此自我放弃岂非可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可能会不自觉地按照标签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和心理预期,这不是极大地限制了孩子的发展?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我们理应尊重其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注重全面发展而非单一的天赋培养。
刮刮口腔黏膜就能“剧透”孩子天赋,这样的宣传缺乏科学依据,家长对此应有理性态度,避免被商家的营销手段所迷惑。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严肃处理这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防止伪科学收割“智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