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点点微光汇成璀璨星河

2025-02-04 06:44 阅读
大江网-江西日报

  每一年的春天,都会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新的一年,总有一些温暖会带给我们感动。

  当受到帮扶的困难老人亲手将缝制的棉鞋送到社区干部手中时,当在外打拼的游子连续16年返乡把关爱送到孤寡老人心坎时,当心存善良的交警帮助曾经的摩的司机走出困境、走向新生活时,当一笔笔善款跨越大洋送到需要的人手中时……我们看到,那些曾被我们不经意间忽略,闪烁在身边的微光。这些平凡的人,他们的故事或许并不惊天动地,却充满了温暖与力量,如同夜空中的点点繁星,微小,却能照亮整个夜空。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生活中的一束微光。一双伸出援助的手、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都能够温暖他人。新的一年,让我们带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中的微光,只要我们怀揣着爱和希望,微光终会汇聚成璀璨的星河,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一次执法结缘14年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蔡颖辉

  “对徐警官来说,这不过是他做过的好事之一。但对我来说,是改变全家人命运的大事。”谈及交警徐永华10余年前的帮助,45岁的汤光荣至今非常激动。

汤光荣修理家电。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蔡颖辉摄

  2010年冬,徐永华在南昌市西湖区八一大道孺子路口站岗,查获一辆非法营运的摩的,司机正是汤光荣。也因为这次执法,徐永华和汤光荣结下深厚情缘,成了朋友。在徐永华的帮助下,汤光荣有了稳定的工作,在南昌买房安家,成了“新南昌人”。

  “那时候我刚到南昌,穷得叮当响,吃饭都成问题。”汤光荣告诉记者,30岁那年,不愿与父辈跑船的他,从老家抚州来到南昌,希望自己闯出一片天地。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因没读过什么书,又没啥技能,面试了很多工作都落空,只能靠跑摩的解决温饱。

  可是,连南昌路况都没有摸清楚的汤光荣跑摩的没多久,就被徐永华查获了。当得知谋生的摩托车要被扣,汤光荣当时情绪激动,在街头大骂徐永华,并想动手打他。

  “我觉得这个司机,与其他人不一样,情绪特别激动。”徐永华回忆着,当时现场处置的细节,自己记不清了。他只记得去汤光荣租住的房子探望时,发现地方很寒酸:阴暗潮湿的小屋,除了两张床,一件像样的电器也没有。

  “消除违法行为,让当事人来接受处理,从我工作职责来说这件事已经处理完结,但我得知汤光荣这样的处境,觉得自己应该帮他做点什么。”同样来自农村的徐永华想让汤光荣振作起来。此后,徐永华联系驾校帮他交费考驾照,通过亲朋好友帮他联系招工单位,汤光荣终于被一家饮料公司录用当了驾驶员,一干就是12年。

  “从刚进公司每月赚3000多元,到后来每月赚8000元,我的生活越来越好,在南昌买了房安了家,生了两个孩子。”汤光荣说。

  汤光荣与徐永华一直保持联系,他遇到什么难事,都会向徐永华倾诉,听听意见再做决定。“2023年底,单位效益不好,我想创业又觉得年纪大了。”汤光荣说,正是徐永华给了他勇气,鼓励他开了一家“汤司令家电修理店”,每天忙碌,收益很好。“没有徐警官的帮扶,就没有我的今天。”

  16年情系孤寡老人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洪怀峰 实习生李姿

  1月20日,暖阳高照。樟树市店下镇敬老院的老人们洗晒完衣物,聚在院子里一边晒太阳,一边聊着收到的新年礼物,院内充满了欢声笑语。

收到贺岁红包,店下镇敬老院的老人们很开心。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洪怀峰摄

  “鞋子很合脚。”

  “裤子也很合身,小王对我们真用心……”

  老人们口中的小王,是店下镇芦岭村的王云。每年春节前夕,她都会返乡看望店下镇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并给老人们送去新年礼物。今年,已是第16个年头了。

  王云在上海创业,开办了一家化妆品公司。16年前,她开始给敬老院的老人捐赠爱心物资。“今年,我给老人们送了贺岁红包,还有鞋子、衣服等。”王云说,她家有四兄妹,为了生计,父母常年外出务工,从小由奶奶带大,奶奶常教育她要尊敬和孝顺老人,因此她对老人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王云今年来看望老人,令店下镇敬老院院长徐小红十分感动。徐小红说:“王云的亲戚告诉我,她公司今年运营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但仍坚持做好事,太难得了。”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徐小红说。

  面对徐小红的夸奖,王云说,公司运营暂时遇到了一点困难,但不影响给老人们尽孝心,每次与老人们相聚,看到他们一张张笑脸,她也倍感快乐。

  “今天,我特意带了几名公司员工过来,让他们共同感受奉献爱心的快乐。”王云深情地说,只要有能力,她每年春节前夕都会返乡,给老人们送礼物,尽一份爱心,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一双鞋传递干群情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侯艺松

  吉安市青原区河东街道铁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双棉鞋悬挂在墙上格外显眼。铁路社区党支部书记秦文翔说,这双鞋是困难户符响英做的,挂在这里快4年了。

符响英(右)给社区干部秦文翔送棉鞋。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侯艺松摄

  这双鞋的背后,是服务群众无小事,点滴行动见真情。

  “符阿姨,快过年了,这是送给你的,最近家里还好不?”1月20日,秦文翔提着一桶油、一袋米,敲开了符响英的家门。

  “秦书记,快进来!家里有点暗,我去开灯。”符响英伸手按下墙上的开关,灯却没亮。

  “是不是灯坏了?我这就让电工来修。”说着,秦文翔立马掏出手机,“庄师傅,符阿姨家里的灯坏了,你来修一下,费用我来出。”

  “你看,秦书记就是这样,总是第一时间帮我们解决问题。”符响英转头对记者说,“有困难时我找秦书记,拿不定主意时还是找秦书记……他就像我的家人一样。”

  今年72岁的符响英,1996年跟随丈夫从外地来到铁路社区居住。2015年,她的丈夫因病离世,符响英只得带着患有智力障碍的继子艰难度日。

  “秦书记和社区干部小梁平时总来看我,陪我聊天解闷,帮我申请各种补贴救济,我前段时间摔伤了,他们还给我送饭买药,这样的社区干部,真难得!”说着说着,符响英红了眼眶,“这些年,多亏了社区无微不至的照顾。”

  符响英的继子时常会走丢,2021年冬天的一个雨夜,秦文翔接到了符响英的电话。“秦书记,我儿子走丢了,可怎么办……”听着电话里焦急的哭声,秦文翔立即安排5名社区干部一起寻找。“那天晚上雨很大,我们找了快两个小时终于把人找到了,大家身上全都湿透了。”秦文翔回忆着。

  当时,为了感激社区帮忙找回继子,符响英决定效仿当年的“草鞋送红军”,花了18天时间,亲手为6名社区干部每人缝制了一双棉拖鞋。

  “秦书记,这是我给你们做的棉鞋,别看样子普通,可暖和了,还耐穿。”符响英将一袋子沉甸甸的棉拖鞋郑重地交到秦文翔手上。“没想到,符阿姨会用如此质朴的方式来表达感激,我觉得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秦文翔仍旧特别感动。

  秦文翔舍不得穿这双棉鞋,而是把它挂在社区显眼处。“你看,这双棉鞋的针脚绵密,鞋底这么厚实,一针一线皆是情啊!”他摩挲着鞋面对记者说,“希望每名社区干部看到这双鞋时都能不忘为民服务的初心,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

  让秦文翔更没想到的是,去年12月,符响英又缝制了12双棉拖鞋送到社区。“我也不会做别的,这些棉鞋就是我的心意,感谢社区对我的照顾。”符响英笑着说。

  这次,秦文翔将棉鞋分送给了社区其他困难群众。“这些棉鞋,如同纽带一般,将群众与社区干部紧密相连,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爱和温暖传递下去。”他说。

  跨越大洋的爱心款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影

  “请你们把这笔钱送到老人手里。”1月21日,远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萍乡籍爱心人士王桂莲,给萍乡市民李水发信息,请他把2000元善款送到湘东区排上乡的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手里。

萍乡市民李水夫妇(后排左四、五)进行爱心捐赠。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影摄

  “我在餐厅工作,虽然比较辛苦,但是能帮助家乡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我觉得很有意义。”王桂莲通过微信对记者说。

  王桂莲曾是萍乡赣西肿瘤医院急诊科的一名保洁员,2022年6月随女儿前往美国生活,已先后7次越洋给萍乡市“李水夫妇特别关爱基金”捐款,每次2000元。她这样做,是因为她曾得到李水、谢秋霞夫妇无微不至的关心。王桂莲和李水夫妇曾是同事,她家的雨棚坏了,李水热心帮忙修理;她的双脚疼痛时,谢秋霞总是主动提供帮助。尤其是李水夫妇想方设法资助家境困难的学子,她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间。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曾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王桂莲回忆道,由于丈夫早年去世,两个孩子由她独立拉扯大。“孩子读书生活处处需要钱的时候,都是靠自己勉强支撑。”

  2020年底,李水和妻子谢秋霞设立“李水夫妇特别关爱基金”,这是萍乡市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公益基金,他们先后捐资50万元,帮助生活困难的群体。

  “我看到他们做的一件件好事,帮助了许多人,我的心有股暖流在涌动。”王桂莲说,在李水夫妇的带动下,她开始捐献善款,100元、200元、1000元……“每个人奉献一点爱心,就能帮助更多的人。”王桂莲说。

  “无法忘记李水夫妇,永远记住在做公益的点点滴滴。”王桂莲表示,只要有收入,就会坚持汇款。“自己淋过雨,希望能给别人撑把伞。”王桂莲哽咽地说。

  “她的经济条件一般,在异国他乡还能关心家乡的慈善,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谢秋霞表示,给他们基金捐赠的,更多的是像王桂莲这样的普通人,如涓涓细流,不断为他们注入能量,“这是榜样的力量,也是我们坚持公益之路的最大动力。”截至目前,该基金接收65笔善款约174万元,救助49批次765户困难家庭,发放救助金共111.46万元。

  6年关爱助苗成长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付强

  在德安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许合林的办公室里,除了堆积如山的工作材料,还有一沓沓中小学用书。在这些书本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长达6年,鲜为人知的暖心助学故事。

德安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许合林陪小涵学习。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付强摄

  2019年的一天,许合林偶然得知,该县车桥镇白水村的7岁女孩小涵家庭困难,面临辍学困境。许合林来到小涵的家中探望,得知小女孩的父母不幸离世,爷爷奶奶身体又不好,无力供她上学和生活。“学一定要上,你们不用担心,以后小涵的学费和生活费我包了,直到她大学毕业。”许合林对小涵和家人说。

  许合林说到做到。接下来的6年时间,他不仅每年资助小涵学费和生活费,还经常带她参加自己家庭的亲子活动,及时了解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他还利用工作间隙,辅导她功课。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涵逐渐找回了自信和勇气,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消防救援大队工作人员金昱辰说,6年来,只要是小涵的事,无论平时工作有多忙多累,许合林都很上心。

  这不,小涵刚刚放了寒假,得知她对医学很感兴趣,他又在到处搜集符合学生阅读的医学书籍。

  许合林对记者说,陪伴是孩子成长中最珍贵的礼物,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希望的种子,只要给予充分关爱与悉心呵护,即便在逆境中也会茁壮成长。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