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入户家访遭拒……网友:这年头还有必要上门吗?
“家访”大可不必拘泥于形式,在家校之间努力探索更多沟通方式。
春节过后,在离新学期还有十多天的日子里,上海有中小学教师已经开始筹划家访。但是,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相关话题“班主任寒假家访遭各种理由拒绝”,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引起网友热议。
“入户家访已是‘过去式教育’”
家住上海长宁区天山路的朱女士说,春节前就接到班主任通知,希望节后抽个工作日的晚上前来家访,朱女士当即回复“不方便”“有事可以电话聊”,但这几天班主任连发三条微信希望家长定个时间。
这位家长称:“家访的老套路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了。每家有每家的具体情况,比如我们家三代同堂,居住环境十分局促,而且我是单亲带娃,这些都是不想让老师知道的隐情。老师一家家去家访,怎么可能不对每家的经济条件、家长背景、家庭关系留下主观印象呢?一旦老师的脑海里有了这样的观感,真的对教育有利吗?真的不会影响到公平教育吗?”
家访曾是教师与学生家庭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面对面的交流,既可以传递出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也能让家长感受到教育的温度。随着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人们对个人隐私越来越重视,当下家访引发的热议正是时代发展的一个反映。一方面,有些学校的家访流于形式,老师与家长之间未能开展有效交流;另一方面,家庭作为私人空间,老师入户访问让部分家长感到不适。
家访的边界感引热议,超85%的家长不喜欢入户家访
“现在家访确实少了,主要是大家觉得没必要。”一位从业20多年的小学班主任告诉记者,“以前家访是因为通讯不发达,现在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就能解决问题,何必跑一趟呢?”此外,随着社会对个人隐私的重视,家访的边界感问题也引发了热议。
家长顾先生坦言:“家庭是私人空间。为接待老师的家访,有些家庭会刻意准备一番,比如打扫卫生、准备茶点,有的还会让个别家庭成员暂时回避。特别是一些情况比较复杂的家庭,并不希望将真实的情况展示给外人。”今年寒假伊始,深圳一位家长就在网络喊话,强烈建议取消家访。这位家长罗列了目前家访存在的诸多弊端:形式大于实质、打乱了家长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节奏、容易暴露家庭隐私等。这位家长的呼吁很快得到了当地教育部门的回应,表示家访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入户家访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家庭的需要。
无独有偶,日前浙江有家长在网上发起“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仅三天就有6200多位网友参与,5300多位投给了“不喜欢”,占比高达85.5%,只有800多位网友投给了“喜欢”。根据投票数据分析,投给“喜欢”的家长中,六成为80后,三成为90后;而在“不喜欢”的选项中,90后家长占比明显提高,占到了46%。
校方:入户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
不少教师认为,入户家访实地查看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状况,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也是做好家校融合教育的有机环节,意义远不止于信息交流,更是一种师生情感的连接。
上海一位小学校长表示,“原来我们对班主任是有指标的,规定新接的班级必须百分之百入户家访,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必须对三分之一的学生家访。现在我们不提明确数量了,也不规定一定要入户,家访的地点可以是学生家庭,也可以是学校或其他适宜的公共场所,比如咖啡馆和茶室等。家访是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倾听家长心声的最佳方式,前提是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意愿。有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家里是完全不同的,只有走进学生家庭才能真正洞察他们的行为和心理。”
“家访”不必拘泥于形式
入户家访只是学校更深入了解学生的一种形式,因此,“家访”大可不必拘泥于形式,在家校之间努力探索更多沟通方式。例如可以开展“反向家访”,家长和老师约定好时间,去学校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约见老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线上沟通工具,通过视频电话等形式进行交流。说到底,无论怎样“访”,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对此,网友看法不一。有的网友表达了不希望老师入户家访的顾虑,“怕孩子之后被区别对待”。
但也有网友表示了不同意见,“希望老师能来家访”。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