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景漂”的非遗中国年

2025-02-15 10:30 阅读
当代江西

 

“洋景漂”群体正在创新景德镇的国际传播语法——他们不是简单的文化转译者,而是以创作主体身份加入进来,让千年窑火在跨文化对话中淬炼出新的文明形态。

作者 | 肖钱盈 官辉

题图 | “洋景漂”在中国过大年

 

红灯笼挂满昌江两岸,青花瓷纹样爬上剪纸窗花。在瓷都景德镇,“洋景漂”与市民共度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他们握着沾满高岭土的竹刀,在素坯上刻下“福”字纹样,呈现出别样的节日韵味和独特的文化共融图景。

当全球化浪潮冲淡地域文化边界,景德镇以温润的瓷土接纳着全球艺术家的精神寻根,在‌拉坯机‌的旋转中编织出跨文化的春节叙事。

体验春节活动。

春节期间,来自11国的外国友人深度探访陶阳里御窑遗址、浮梁古县衙、名坊园、古窑民俗博览区等申遗核心区,在三宝陶源谷体验书法写福、品糖画等传统民俗活动,于陶公塾体验年兽泥塑、红釉花杯、拓印红包等非遗手作,并通过社交媒体向海外游客展示“窑火里的中国年”。

国际友人春节到访,成为一场跨越国界的文明邀约。在名坊园的大器作坊里,他们目睹大件拉坯工艺的神奇瞬间,这项承载着先辈智慧与心血的千年技艺,如今在匠人手中逐渐变幻出雏形。每一道釉色、每一条纹理,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邀请世界共同聆听中国陶瓷文明的回响。

一起包饺子。

窑火不熄的文明邀约。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一带一路”,陶瓷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14世纪波斯商人经海上丝绸之路运来苏麻离青,其高铁低锰的矿物特性在景德镇窑火中幻化成元青花的幽蓝神韵。今日的陶溪川创意园区内,各国陶艺家的工作室摆满青花与珐琅彩交融的茶器,釉色流淌间暗合着《考工记》中“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古老智慧。

岁时节令的文化共情。在景德镇,一群“洋景漂”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穿着传统的春节民族服饰,走进瓷源境百工百匠非遗传承创新基地,与非遗艺术家们共同参与一系列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他们品中国茶、写福字、写春联、体验指尖微陶,不仅领略精湛的陶瓷制作工艺,更融入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之中。通过这些活动,他们感受到了中国人对春节的重视与热爱,也找到了与自己国家节日文化的共情点。这种跨越文化的共情,让世界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温暖与包容。

瓷语新生的文明互鉴。在数字化浪潮下,景德镇陶瓷文化借助短视频平台,传播到世界各地。国际友人通过镜头,把在景德镇体验中国年和陶瓷味的精彩瞬间传递给全球观众,让更多人有机会领略景德镇陶瓷文化和中国春节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他们也以自己的文化视角与艺术理念,与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们进行深入交流。在这场文明互鉴中,古老的陶瓷语言与现代的数字技术、多元的国际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催生出新的艺术表达形式,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穿上中式服装。

截至2023年底,常驻景德镇的“洋景漂”超过5000人,他们用72道制瓷工序解构东方美学密码,又以数字技术重构文化传播路径。其实不仅是今年春节,每逢中华传统佳节,景德镇都会组织在景的外国友人,一同体验“窑火饭”等多样的陶瓷年俗活动。景德镇的春节从不让他们当旁观者,每一道揉进瓷泥里的指纹,都在续写“器成天下走”的新脚本。

“洋景漂”不仅仅是春节等民俗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景德镇各种对外传播活动中的重要发声者。他们已然成为文明对话的活态媒介。景德镇通过系统性策略构建“洋景漂”国际传播网络,以政策创新为基石,设立外籍人才签证绿色通道与“景漂之家”服务站,提供从创业扶持到安家落户的全周期服务,多年间吸引了63国艺术家入驻形成创作集群。

同时,通过以节庆、活动为媒介,景德镇举办“洋景漂”中国节、“洋景漂”陶瓷艺术作品展暨中外陶瓷艺术家对话会等活动,让他们能够通过作品,向世界展示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和中国文化。借力融媒体传播矩阵,与媒体合作摄制《“洋景漂”说China》等融媒体作品,借“洋景漂”的视角和语言,讲述他们在景德镇的生活、创作故事,展现景德镇的变化和中国文化的魅力。

时至今日,“千年瓷都”早已不再满足于静态的文化展示,而是以开放的窑炉为舞台,让不同肤色、不同语系的参与者共同调制跨文化的釉彩。“洋景漂”群体也正在创新景德镇的国际传播语法——他们不是简单的文化转译者,而是以创作主体身份,让千年窑火在跨文化对话中淬炼出新的文明形态。

体验非遗剪纸。

 

景德镇是拥有1700年制瓷史的城市,保存着最完整的古代窑业体系。从御窑厂遗址到明清窑作群,从各种陶瓷古籍到传统七十二道制瓷工序,构成了活态化的陶瓷文明基因库。

随着景德镇申遗工程进入关键阶段,这座以“china”为名的城市,正通过非遗春节的全球叙事,将陶瓷技艺的物质遗产与春节文化的精神遗产熔铸为中国文化的申遗引擎。在申遗语境下,景德镇与春节一起形成了奇妙的文化共振——前者是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典范,后者是非遗体系的精神图腾。

“洋景漂”为何能与中国春节和景德镇非遗共感共情?差异性的文化元素又是怎样在人类精神的高温中实现浑然天成的“窑变”?

当“洋景漂”穿着中国传统民族服饰过着中国年,世界正在通过景德镇的窑火读懂中国,这座将“泥作火烧”哲学刻入基因的城市,正以申遗为帆,以文化为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航程中,将春节的团圆意象熔铸为文明共生的精神契约。

艺术与文化在非遗传承中产生共振。2024年12月,春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景德镇借此契机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策划构思,最终邀请十余名非遗传承人历经数十道传统工序制作,推出陶瓷艺术作品“春碗”,并在央视春晚成功亮相,成为连接传统工艺与现代传播的符号。这一实践不仅强化了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的文化标识,还通过春晚这一全球华人共贺新春的平台,将陶瓷艺术与春节文化深度融合,吸引国际目光,展现出景德镇通过“活态遗产”吸引全球目光的巧思与努力。

参加春节活动。

物质与精神在文明叙事中双重铭刻。陶瓷作为“泥土的史诗”,其纹饰器用中凝结的祭祀、祈福、宴饮场景,与春节文化共同构建了中华农耕文明的时间叙事体系。每年小年一过,窑户老板们都要备好丰盛的供品和香烛,到火神庙去答谢和祈求广利窑神的庇佑,工匠们遵循古法祭窑神的场景,与贴门神、守岁的传统年俗形成时空对话。千年窑火与非遗新春交织,陶瓷以永恒的物质形态守护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时间密码,将农耕岁时轮回的祈愿与敬畏,凝练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铭刻。

景德镇的新春窑火,既燃烧着“器成天下走”的历史记忆,更照亮了“美美与共”的未来图景。景德镇的春节从来不只是时序更迭的刻度,当各国艺术家在辘轳车前俯身修坯时,他们触摸的是人类共通的美学基因。

这座千年窑火不熄的城市,正以瓷为媒,在全球化语境下创新着文明对话的语法,让春节的团圆意象升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共鸣。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