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预制人”
在信息爆炸、人工智能快速迭代的当下,缺乏深度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预制人”现象被放大,这也是对人类沟通和思维方式变迁的某种警示。
简单地说,“预制人”是那种让人无法从交流中获取有效信息、很难沟通或是选择性地忽略信息、制造互动障碍而不自知的人。
![](/upload/image/2025/02/15/484c8edc-666f-4e2f-a104-289b3f4f1f54.png)
在社交平台搜索“预制人”
虽然像预制菜一样方便,但缺乏新鲜感和个性。“预制人”概念源于工业化时代预制生产的理念,特指那些通过标准化流程生成的个体,缺乏独立思考,是社会化流水线的一部分。
“社会性愚蠢”“脑腐”和“预制人”
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每天接收大量碎片化信息,导致注意力分散,难以专注。这种浅尝辄止的习惯,也使得很多人不愿意深入思考问题,进而形成了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固化。许多人倾向于用已有模板和“标准答案”,来应对复杂的问题,不愿花费精力去深入分析、理解和判断。
可以说,强调标准化的应试模式、高度流程化与目标导向的职场环境,都影响了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容易陷入固定的操作模式,逐渐失去灵活性、创新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缺乏挑战传统思维和创新的勇气,很容易沦为职场“预制人”。
德国思想家朋霍费尔曾经提出一个概念——“社会性愚蠢”。“社会性愚蠢”并不是真的愚蠢,这类人智商没问题,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呈现出一种固化状态,仿佛被设定好后就无法改变了。刚刚过去的2024年末,牛津大学出版社宣布“Brain rot(脑腐)”击败“Slot(垃圾内容)”被评为2024年度热词。“Brain rot”意指在现代社会尤其是数字时代,人们因过度浏览低质量内容而导致精神、智力状态和认知能力衰退的现象。据统计,过去一年,“Brain rot”的使用频率激增了约230%。
事实上,无论是“脑腐”还是“预制人”,都是碎片化信息长期“喂养”、标准化流程造就的产物,且广泛地存在于我们身边。
不要陷入“预制人”陷阱
“预制人”现象,引发人们对线下生活萎缩、“数字人”思维方式等议题的深度思考。如何在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找到自我认同与社交互动的平衡,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预制人”现象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在自省中打捞淹没在数字时代的人格,努力拓宽视野、深入思考,避免陷入思维定式的困境。
——警惕在不知不觉中变成“预制人”。保持开放心态和空杯心态,打破大数据编织的信息茧房,主动获取多样化观点,尝试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主动跳出舒适圈,接受不确定性。学会在变化中寻找机会,不断读书、学习、实践,与不同领域的人交流,成长为一个能够主动思考、突破系统束缚的自由人。
——避免陷入“预制人”陷阱,关键是要培养主动性和自我意识。只有不断觉醒,从惯性思维和盲从中走出来,掌握主动性思维,激发创造力,我们才能在科技时代保持自身的独特价值,珍视和发展自己的人文特质,成为独一无二、充满活力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