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思|“数据盯人”为监督赋能——试点推行公务接待“扫码用餐”的启示

2025-02-24 05:39 阅读
大江网-江西日报

(王楠 图)

  扫码自费吃食堂,不安排、不陪同,公务餐有了新“吃法”。近年来,江西、浙江、四川等地试点推行公务接待“扫码用餐”,县区一级党政机关和镇(街道)工作人员在本县区开展日常公务活动,需要在机关食堂或乡镇固定餐馆扫码付费用餐;县区以外单位前来开展公务活动,确需当地协助安排用餐的,按照外来公务人员用餐标准,进食堂自费扫码用餐。一部智能手机、一个二维码,看起来简单,却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舌尖上的腐败和浪费”,并把基层干部从接待负担中解脱出来,背后折射的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创新,更是监督理念的升级。

  加强“三公”消费管理,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出台了相关禁令,采取了规范管理的举措,公款大吃大喝现象近年来已明显减少,却仍未绝迹。比如,尽管很多地方都规定了“公务餐”的人均额度,但一些人或担心“接待不周”带来麻烦,或奉行“接待就是生产力”,试图通过公务接待“拉关系”“走门路”,擅自提高接待标准,慷公家之慨、结私人之谊。超标接待产生的经费缺口,再以虚开公函、虚增接待人员等方式报销填补。此外,频繁的公务接待还让基层干部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安排餐饮、陪同就餐,加重了干部负担,影响干部形象,有损党委、政府的公信力。进一步改革公务接待,从源头上治理“舌尖上的腐败和浪费”,势在必行。

  推行公务接待“扫码用餐”,正是通过改革遏制违规接待的有益探索。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地方,将公务活动纳入“扫码用餐”范围,通过“数据盯人”的方式为党风廉政监督赋能增效,有关部门通过调取后台的用餐时间、用餐人员、扫码定位等信息,再与伙食补助报账记录进行比对,很容易就能发现“吃而不付、付少吃多”等违规违纪问题;来访者在食堂自费扫码用餐,不需要当地单位接待和陪同,有利于实现“来了就办事,办完了事就走”,避免了“迎来送往”的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通过观察“扫码用餐”给规范公务接待带来的积极变化,人们不难得到以下启示:其一,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公务接待大吃大喝现象的主要成因,无非就是面子问题与功利因素作祟。抓住这个症结,通过改革重塑公务接待的制度流程,在用餐的选择上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排除人为干预,就能有效遏制吃喝风气。以往,不少地方采取凭接待函吃桌餐的方式,不仅程序繁琐,而且在用餐地点、菜品安排、费用结算等环节都存在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可能出现廉政风险。试点推行“扫码用餐”,通过统一场所、标准、支付和监管来规范公务接待,牵住了牛鼻子,有助于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其二,改革要坚持与时俱进,善于以技术赋能制度创新。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构建“大数据+人工智能+社会治理生态”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数据驱动已经成为实现高效治理的重要举措。比如,为了不让公车“跑偏”,一些地方的公车管理信息化平台与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实现了横向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不仅实现了科学合理调度,还大幅度提高了监管效率。公务接待试点推行“扫码用餐”,其实也是借助技术手段对用餐时间、人员、定位信息等进行精准记录,通过嵌入预警模块,让监督从“人盯人”变为“数据盯人”,有效治理“不吃本级吃下级”“精致走账”和伙食费重复报销等隐形变异“四风”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应当积极拥抱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特别是增强对数据全面、多元、高效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让技术理性和制度理性形成共振效应,提高各领域、各方面的协同治理效能。

  改革的价值,不仅在于堵住漏洞,更在于提升效率。抓住问题的主要症结,以技术赋能改革,传统的监督模式实现了质的飞跃。过去,如果要核查一餐饭,可能要翻阅三本台账,现在监督的触角延伸至每一个支付终端,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分析报告,既突破了效率瓶颈,又排除了人情干扰。更有意义的是,这样的改革重塑了公务接待的决策逻辑,有利于培育公务人员的“数据思维”和“规则意识”,让制度执行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维护,清风正气自然更加充盈。

  范嘉欣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