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这次江西行,留下几多惊喜

2025-02-25 07:48 阅读
当代江西
苏轼游走四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走到哪里便有诗作留在哪里。他一生多次踏足江西,在这里览风景、访故人,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作者 | 胡锦波

作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一生堪称传奇。他的人生历程几乎与“旅途”二字紧密相连,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峨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境到烟雨岭南,目之所及皆风景,低眉信手成文章。
苏轼一生多次踏足江西,在这里览风景、访故人,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可以说,他与江西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有着颇深的情缘。

打卡庐山吐七绝

 

江西自古风光秀丽、人文荟萃,而庐山正是江西自然美和人文美的集大成者。如果说庐山是江西的一张脸面,那么庐山的好山好水便是长在这张脸庞上的一双大眼睛。
苏轼喜好山水,他一生至少四次到江西,其中多数时候不忘首先打卡庐山山水。
宋元丰七年(1084)夏,苏从湖北黄州(今黄冈)出发入赣,一到九江便马不停蹄上庐山,这一次,他细致观赏庐山瀑布、圆通禅寺、漱玉亭、东林寺等景点。在题为《江西》的诗作中,他以“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袒露其将江西视作吾邦知己的情感。
其实前几次,苏轼也曾路过江西夜宿庐山西林寺,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这一次从黄州来到庐山,他依旧投宿西林寺,灵感突现,挥毫写下著名的七绝《题西林壁》。
西林寺是庐山第一寺,坐落在北山方向,建于东晋太和二年。到此一游再游,见寺内多处壁上前人题诗不少,独留这块白壁,顿时激发诗兴,索笔挥毫之处,留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狂草书法。
这首著名的即兴之作让所有后来人都叹为观止,九百多年过去,再无人在墙面上添加新作,想必后人皆会有“眼前有墙提不得,东坡哲理在上头”的感叹。
这般游走四方的豁达文人,走到哪里便有诗作留在那里,信手拈来就是诗,有点像如今的游人,拿着手机在景点随走随拍,随时准备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记。他真是有一身“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的真功夫!
想想他在上庐山之前,居黄州已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手笔,再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等绝唱,千百年来,怕只是有其一,而无其二了。
 

月亮湾前问双井

 

横竖打量了这美好的庐山,并道出其中的奥妙之后,他又踏上了思亲访友的路。
还是这年,此时他在黄州任职已四载。此番来赣,目的是去瑞州(今高安)看他阔别多年,在那里任税吏的弟弟苏辙。当然,他也没有忘记亦师亦友的黄庭坚和理学高人胡安鼎。
黄庭坚曾拜苏轼为师。爱其才华、惜其品格的苏轼却视山谷为友,知其祖父黄湜、父黄庶,连第进士,庭坚又继,棒棒相接,进士连连,勤学善读蔚然成风,因而对黄氏家族及其家族故地充满了好奇。
黄庭坚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元丰三年(1080)之前,他在余干、泰和任县令,三年后奉调进京。按年鉴推算,这个时候他应该在京城履职,当无法接待亦师亦友的东坡先生。
但这也无妨,山谷不在,家乡父老还在,路过此地,去看看修江两岸锦绣山水,感受宁州府修水城的人情世故,也足以大慰所怀。
这次他从黄州出发,起道鄂城(今鄂州),经阳新到今江西九江、武宁和古称宁州府的修水。虽没能见到挚友山谷,却见到了修河月亮湾前的友人故居——双井村。
双井是古称武乡第三十二都(今修水县山口镇)中的一个自然小山村。苏轼到达实地,恍然得知,这里的水井与江南各地乡间水井并无二致,奇特的是修水河中央“有二垣泉源涌出,尘垢不能污,沙碛不能蔽,朗朗然如两玉环隐露于水中”。古时黄氏族人中有人见此奇状,遂将此地取名为“双井”。
探问双井,东坡写下“石压笋斜出,岸悬花倒生”以记之。后来《义宁州志》载:“修水深山间有小溪,其渡曰来苏渡,盖子由弟(苏辙)贬高安监酒税吏,东坡来访之经过此渡,乡人以为荣,故名以:来苏渡。”

带溪港下谒安鼎

 

黄山谷不在此地,胡安鼎确在彼处。别双井,苏轼优哉游哉一脚迈入了当时属于义宁州管辖的铜鼓,带溪就位于修水、铜鼓两地交界处。这时是1084年,马上就是甲子年的端午节了。
带溪是理学名士、悦道子安鼎的隐居之所。在苏轼的心里,隐士安鼎是名人大家。
胡安鼎,雅称悦道子,拜北宋中期理学大儒程颢、程颐的嫡传弟子杨时为师,是朱熹之前,与苏轼同时代承前启后的理学名家之一。曾科举二甲及第,提湖北路学事,后任湖南路学事,又任职成都府。是年因母、父先后去世,回江西丁忧数年,退出仕途,归隐带溪。
带溪港下村有石刻碑记《游苏巷记》,其碑文云“其巷,为游苏巷,志贤者之游,实志贤之有为而游之”。这“游苏巷”中的苏字,说的便是苏轼。
端午节前夕,苏东坡来到带溪港下村,双人脚,四马蹄,入古巷,菖蒲艾香飘然而至,扑鼻的粽米香,让他记起恰是端午时节。他心里惦念的悦道子安鼎,就隐居在这个小村庄里。
安鼎学问深邃、高风亮节,为人方正旷达,颇负盛名。苏轼仰慕已久,这次来访是“一朝倾盖如故旧”,专程“乐延知名士,特入境寻古巷路,来踵门相谒”。
隐居在家的安鼎闻贤士高朋自远方来,嘱家人殷勤款待,家族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如奉至朋高亲。佳节至,祠舍张灯结彩,族人敲锣打鼓,带溪河里龙舟竞渡,席间推杯换盏,好酒好菜,一派“篮舆暂憩诸造门,竹马儿童欢迎候”之喜乐。
一连数日,安鼎白天陪苏轼览带溪风光,访风土人情,观鱼游浅底,赏鹅戏水面,徜徉在田畴枫林松岭竹影之间,怡然自得。晚间,名士高贤围烛夜话,谈诗论书,安然对坐,彻夜畅谈,一时间,酒逢知己千杯少。
此情此景,《余蝶庄集》载《游苏巷记》云:“果见主人,投辖殷勤”,东坡浓情兴致“遂高其诣,赋诗以赠,有云:带水清,泉石透,中有高人自在居,耳可洗兮齿可漱……”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苏轼返途出经古巷时,触景生情,大家停住脚步,安鼎居士向苏轼揖手,难舍难分道:“仁兄,再请一盅吧”。安鼎便手捧满杯,先干为敬,苏轼亦一饮而尽。
双方当即提笔,很默契地将安鼎日前答谢东坡赠诗的对句,在红纸上书成左右两联:“名留古迹,旷代景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并将这联红纸封在锡酒壶上,赠别东坡。
别过东坡,安鼎心想,仁兄走了,壶(胡家酒)酒送了。不如复制锡酒壶,以便后人尽其详,于是便有了“一把酒壶别东坡”的传说。
不知不觉相谒安鼎十来天了,苏轼又思念起弟弟苏辙,这才启程朝东方瑞州(高安)方向去了。据说,这便是高安锦江河岸也有一处“来苏渡”的缘由。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