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商标不是谁抢归谁
商标抢注的歪风,也刮到DeepSeek身上。2月2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通报称,个别企业和自然人以 “DeepSeek”或其Logo图形提交商标注册申请,个别代理机构涉嫌提供不法服务,具有明显“蹭热点”、谋取不当利益的意图,已依法对63件商标注册申请予以驳回。
翻看申请DeepSeek商标的企业,有合成生物公司,有贸易和电器公司,与DeepSeek研发团队丝毫不沾边,与人工智能领域也挨不上。之所以抢注,无非是看上了DeepSeek的流量。深圳一家合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下子提交了54个相关商标申请,既“蹭热度”,也“赌概率”,吃相实在难看。抢注的手段也很拙劣,把“正主”商标的大小写改一下、Logo换个颜色,以为就能蒙混过关。
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借DeepSeek的神通提升工作效能。但恶意申请商标,显然是薅错了羊毛。DeepSeek的商标不是谁抢就归谁。《商标法》明确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李鬼”冒充“李逵”,既侵犯DeepSeek的名声与利益,也逾越商业道德底线,严重扰乱商业注册秩序。63件商标注册申请被驳回,是对DeepSeek的有力保护,也可以警醒更多企业提高人工智能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意识。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公民权益;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科技创新。让人痛心的是,恶意申请、抢注商标的行为屡禁不止。近年来,有的企业“傍名人”,全红婵、陈梦、马龙等体育明星姓名都被抢注商标;有的企业搭便车,注册与知名品牌相似、相近的商标,什么“今日油条”“鄂罗多斯”等,消费者不细看根本发现不了是山寨货;有的蹭热点,从三星堆火锅、甘肃省博物馆的铜奔马玩偶等出圈的文创产品,到“蓝瘦香菇”“耗子尾汁”等网络流行语,都有人注册。种种“碰瓷”行为防不胜防,甚至逼得“正主”绞尽脑汁山寨自己、抢注商标。
恶意抢注商标,是典型的“无利不起早”。在这些企业眼里,商标就是商机。最高检日前发布的典型案例显示,有的不法分子不择手段抢注商标、囤积商标,甚至直接抢注他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企业字号或特定商标,再以此为依据恶意起诉“维权”。部分企业把抢注商标当作发财捷径,一些机构应需而生,或囤积商标待价而沽,或伺机狠敲竹杠。DeepSeek商标如果被抢注成功,DeepSeek研发团队难免就要面对讨回商标的窘境。
部分商标能够抢注成功,表明知识产权保护还有盲点。既需要加强对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改进商标注册的流程,也需要对恶意抢注者加大打击力度。注册商标的程序简化、成本降低,本是为了鼓励创新、优化服务,却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李鬼”跳脚,就算最终被认定为恶意申请,至多驳回而已,鲜有人付出必要代价。监管部门把好准入关、及时驳回明显蹭热点的不当申请固然紧要,依法追究恶意抢注者的责任,彻底刹住恶意抢注的歪风同样紧迫。
商标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炒的。监管出手,DeepSeek这样的企业才能专心致志地“深度求索”。(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