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文化第一村”为何是它

2025-02-28 07:47 阅读
当代江西

 

渼陂,原为陕西一湖泊名,杜甫曾挥毫写下七言古诗《渼陂行》。南宋初年,北方兵乱,渼陂先祖带领族人迁徙至江西,因怀念故乡,便以渼陂为村名。

 

作者 | 胡沙沙 何路

位于吉安市青原区文陂镇的渼陂古村,始建于南宋初年,距今有近千年历史。
杜甫有诗云“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写的虽是陕西夏阳的“渼陂”,但两者名字雷同并非巧合。南宋初年,为躲避战乱,陕西夏阳的梁仕阶来到青原山区定居,并以家乡的湖泊名命名,遥寄相思之情。
时光流转,如今的渼陂古村静卧在绿水青山间,宛如一颗明珠。它不仅有着“庐陵文化第一村”“将军村”“影视村”的美誉,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近日,央视“点亮中国村——中国古村落江西行”摄制组走进渼陂古村“探村”。在众多古村落中,央视为何把镜头投向它?渼陂古村有何独特之处?

明清建筑显古色

 

渼陂古村至今仍保留着367栋宗祠、书院、商铺、牌楼和码头等各类明清古建筑,一砖一瓦都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历史。
仔细欣赏,就会发现这些古建筑巧妙融合了徽派建筑的精巧细腻与赣派建筑的雄浑大气。总祠永慕堂规模宏大,是古村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遥遥望去,飞檐斗拱宛如雄鹰展翅,眠砖一直到顶,为三进式,内有两个天井。走进永慕堂,内部的木雕、石雕、砖雕工艺十分精湛,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栩栩如生,带人重回当年建筑师们巧用匠心、热火朝天的雕刻现场。
渼陂人推崇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文天祥称赞渼陂梁氏为“文献名宗、衣冠望群”。永慕祠内的每根石柱子上都有楹联,使用嵌名法把“永”“慕”镶嵌其中,体现大家族的传承繁衍;建筑顶部藻井上面有绘画,大狮子小狮子,谐音太师、少师;门口挂“忠”“信”“敬”“笃”四个大字,内有门楣“翰林第”三字,纪念梁家璋69岁考取功名的励志故事,这些设计无不体现渼陂人对子孙的教化和庐陵风骨的传承。
小小的渼陂村,光书院就建了4座,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二品官员就有6位。立在饱经沧桑的书院门口,仿佛能听见琅琅书声穿越时空,在耳边回响,老村长梁仁俚深感自豪:“先祖深知教育是兴邦之本,始终秉持着尊师重道的理念,培育出一批又一批饱学之士。这些贤才有的踏入仕途,报效国家;有的回归乡里,开办私塾,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四方。”
走进当地的古民居,精美的石雕、木雕、照壁及藻井让人目不暇接。民居多为单进式“国”字形、多进式“凹”字形和组合式建筑架构,宅前屋后的28处水塘象征着天上二十八星宿,护卫着整个村庄。山环水绕,天然形胜,让人仿佛穿行在古画中。
漫步在渼陂古街上,只见南北店铺面街而建,北侧店铺后门临河,便于货船停靠,手工艺品店里的木雕、竹编等工艺品琳琅满目,吸引游客们驻足挑选。
渼陂古村能够以这般原始的风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与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精心呵护分不开。自2003年起,当地政府就禁止古村内农民建房,保护古建筑和古树木,并在村外规划土地建房,新建安置小区;开展三防建设,建立巡防机制,党员干部认领包保传统建筑,形成了全方位的文物保护体系。
 

革命旧址彰红色

 

若说古色是渼陂的底色,红色则是它浓墨重彩的亮色。
渼陂古村作为井冈山革命斗争的重要延续地,书写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留存着众多珍贵的红色遗迹,堪称“红色大课堂”。
1930年,是渼陂古村历史上重要的一年。2月6日至9日,毛泽东、朱德、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召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二七”会议;同年,祖孙三代梁兴初、梁仁芥、梁必业参加红军,军功卓著,成为后来的共和国将军。“一个村能出5名共和国将军,这太了不起了”,来到这里的游客无不赞叹,也正因此,古街旁富水河上的古桥被命名“将军桥”。
梁氏宗祠永慕堂同时也是红四军总部旧址,和“二七”会议旧址一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这里还有毛泽东旧居、曾山旧居等6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十多处红色革命旧居旧址和“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等180余条红军标语。
著名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曾在古街拍摄取景。“粮食杂货”店铺的旧木门上,还挂着《闪闪的红星》主角潘冬子的剧照,“今日无米”的招牌也改成了“今日售米”。渼陂不仅还原了不少剧中经典场景,而且以主角为原型精心设计了红军小战士潘冬子文创IP。
除此之外,《血战湘江》《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等多部大型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都曾在古村取景拍摄,古村因此赢得“影视村”的美誉。
当地政府规划了2条红色参观路线,一条为渼陂古村红色精品游线,另一条为渼陂古村红、古游线,开展了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拓展训练等培训,开发了《星星之火是怎样燎原的——“二七会议”的历史启示》课程,每年吸引来自各地的社会团体和研学学生来到渼陂古村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

古街民俗文旅热

 

如今的渼陂古村,物阜民丰,一派欢乐祥和。依托丰富的红古文化,融合当地的特色民俗,千年渼陂正迸发出新的发展活力。
村民梁军华一谈起村里的特色民俗,总是滔滔不绝:“农历二月初一的下元宵节是渼陂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每年都有好多外地游客专门赶来,就为了看这些表演。这些活动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有我们村的精气神,孩子们也特别喜欢,每次都早早起来准备。”
下元宵当天,天还未亮,祠堂里庄重的祭祖仪式就已开始。仪式结束后,盛大的游艺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舞龙舞狮的队伍率先登场,舞龙者们身手矫健,巨龙在他们手中活灵活现,时而腾空而起,时而盘旋舞动;舞狮者们也不甘示弱,狮子跳跃、翻腾,憨态可掬。紧接着,渼陂彩擎、划旱船、打腰鼓、河蚌舞等民俗表演纷纷亮相,为游客献上一场民俗文化盛宴。
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先生,手里的相机就没停过,舍不得错过任何一帧珍贵的画面。他笑着说:“这儿可太不一样了!舞龙舞狮、游神队伍浩浩荡荡,声声锣鼓鞭炮,烟火气十足,让我深深感受到传统节日的魅力,这一趟来得太值了!”
李先生口中的游神,指的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抬阁(渼陂彩擎),它融合了戏剧、造型、美术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风格独树一帜,孩童们装扮成神话、历史中的人物,身着华丽的服饰,站在特制的支架上巡游,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形象栩栩如生,仿佛从历史画卷中走出来一般。
景区还打造了沉浸式夜游项目,游客们手持古灯,漫步小巷间,仿佛穿越回了古代。在游览过程中,游客们还可以参与剪纸、捏面人等互动式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乐趣。2024年,渼陂古村景区接待国内游客97.84万人次,旅游团队2128批次28.38万人次,入境游7886人次。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