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张海荣建议:厘清职责细化充电桩运行管理

2025-03-05 09:25 阅读
大江网-新法治报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王政 新法治报全媒体记者吴强)近年来,新能源车行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绿牌私家车驶入地下车库。更多家庭拥抱绿色出行背后,如何保障充电安全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2024年9月27日,新法治报刊发《新能源车地下充电引安全焦虑》一文,报道了南昌市部分小区地下车库存在新能源车与燃油车混停、充电桩架桥走线长、特殊灭火器材欠缺等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九江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公交驾驶员张海荣也把目光投向了这一议题。经过走访调查,张海荣形成并提交了《关于规范室内充电桩运行管理的建议》,建议完善充电桩建设、验收和运维的全链条管理制度,厘清监管部门权责、填补监管空白,形成既要“建好”也要“管好”的安全治理闭环。“解决好充电安全的隐忧,才能保障新能源车产业发展和居民绿色出行无后顾之忧。”张海荣表示。

张海荣(图/受访者提供)

  地下车库充电隐患不容忽视

  你的下一辆车会选择新能源吗?公安部1月17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全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车112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41.83%。而在过去的2024年中,仅“中国消防”微信公众号就披露了10余起典型新能源车起火事件,包括行驶中的碰撞、电池老化、电控系统故障,以及长时间驾驶后立即充电或不规范充电等行为引发的火灾。

  张海荣在调研中了解到,在夏季高温的地下室这一典型场景中,正在充电的新能源车“危险系数”不容忽视。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车主选择在地下车库安装私人充电桩(下称私桩)。私桩一旦在室内及封闭区域起火,人员逃生困难,极易造成伤亡。

  “电动汽车室内安全充电问题得不到解决,后果是严重的。”张海荣告诉记者,动力电池包起火后,仅靠现有常规建筑消防设施难以有效应对,也难以阻止火焰向周边车辆蔓延。在2024年年底国家消防救援局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消防监督司一级指挥长王天瑞表示,近几年新能源车火灾事故呈现两点突出的矛盾,一是锂电池的热失控不可避免,二是灭火救援的难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2024年开始,深圳、江苏等地试点制定关于新能源车地下停放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的地方标准,对地下汽车库电动汽车停放充电区域、电动汽车、防火单元、分散充电设施所有权人和分散充电设施运营单位权责等进行明确界定。“在国家层面也应尽快完善相关规范。解决好充电安全隐忧,才能保障新能源车产业发展和居民绿色出行无后顾之忧。”张海荣说。

  建议厘清职责细化监管

  针对新能源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带来的充电安全问题,张海荣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起适应新需求的安全标准体系,同时厘清相关部门职责,形成全链条监管闭环。

  在标准制定方面,张海荣认为,应提高新能源车地下停放场所的消防标准,针对新能源车火灾的特殊性(如动力电池热失控引发的高温、有毒气体释放等),在建筑防火、安全管理等方面制定专门的强制性规范。例如针对易燃易爆的特点,提高地下车库的设计标准,独立设置充电区,配备防爆墙与泄爆口,配备独立排烟系统,并配备定向淋喷等针对性的消防设施。同时,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对充电桩产品的认证管理,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在安全监管方面,张海荣建议,明确划分电力、消防救援、住建等部门在充电桩安装、运行中的监管职责,细化充电设施的质量审核、综合验收及运行监管工作,建立协同监管机制,避免出现监管空白;推广标准化、常态化的日常运维机制。例如,设置地下停车场温控监测系统,搭建“车-桩-网”一体化监测平台,实时监控电池状态、充电温度等,对异常情况提前预警,整合消防救援部门、物业、车企数据,实现火情快速响应。

  张海荣还建议广泛开展针对新型火灾的宣传教育。例如,通过社区公告栏、知识讲座等,倡导科学充电,定期检查电池健康状况,避免高温充电等危险因素,提升居民面对新型火灾的自救能力。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