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徐州汉画像石:乐舞形体的文化记忆

2025-03-07 10:25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李艺菲 吕贝尔 杨航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摘要:徐州汉画像石是汉代社会文化的生动记录,具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本研究从文化记忆理论出发,分析徐州汉画像石乐舞形体的符号意义、时间延续性、空间传播、媒介功能和社会功能,揭示其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多重价值。汉画像石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在现代社会,其与现代科技和文化产业的结合,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徐州汉画像石 乐舞形体 文化记忆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还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动力。其中,徐州汉画像石作为汉代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生动的石刻图像,记录了汉代社会的艺术、宫廷、民间风俗等文化元素。

  根据文化记忆理论,历史中的文化记忆通过图像、文字和仪式等形式被保存和传承,不仅反映了个体经验,还展现了特定社会群体的集体认知与价值体系[1]。汉画像石中的乐舞形体正是这种集体文化记忆的具体表现,它们通过艺术形象承载着汉代社会的宫廷礼仪、民间娱乐、神话传说和戏剧延伸的大量内容。

  本文旨在探讨徐州汉画像石中的乐舞形体如何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通过对这些汉画像石的分析,揭示它们如何反映汉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并探讨如何通过现代技术和传播手段,使这些文化记忆在当代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二、文化记忆理论框架及汉画像石乐舞形体研究

  文化记忆理论由德国学者扬·阿斯曼(Jan Assmann)提出,其提供了一个多维度框架,用于探讨集体记忆在文化层面的保存、传递和重构。该理论强调文化记忆通过符号、时间、空间、媒介和社会功能等维度维系社会的集体认同,并跨越时间与空间传承下来。在汉画像石乐舞形体的研究中,这一理论框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这些图像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多重功能。

  (一)符号性

  理论要点:文化记忆通过符号来承载和传递集体经验,这些符号如文字、图像、建筑和仪式等,承载着特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与世界观[2]。

  案例分析:徐州汉画像石中的乐舞形体作为文化符号,传递了汉代的礼仪规范和社会秩序,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礼治、和谐与精神家园的文化内涵。例如,建鼓舞和傩舞中的符号象征,既体现了神圣仪式,也反映了汉代礼仪文化和巫术文化,深刻融入了礼乐精神。

  (二)时间性

  理论要点:文化记忆具有跨越历史的延续性,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重现和再生。

  案例分析:汉画像石中的乐舞形体作为古代社会记忆的象征,跨越时间的界限,保存了汉代的文化特征,为后代提供了理解汉代社会与中华文明发展的文化载体。这种延续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创新精神。

  (三)空间性

  理论要点:文化记忆与社会空间紧密相连,艺术表现为文化记忆提供了具象化的表达。

  案例分析:徐州汉画像石中的乐舞形体作为地方性文化符号,反映了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并通过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统一性[3]。地方文化通过艺术媒介与文化的融合,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共生与和谐发展。

  (四)媒介性

  理论要点:文化记忆依赖于特定媒介进行传播和保存,图像、雕塑、文字等媒介帮助文化记忆得以长久延续。

  案例分析:汉画像石通过石刻这一持久的物质媒介保存了汉代的集体记忆,而现代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则为这些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通过这种方式,文化的核心价值能够穿越历史与现代,进一步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五)社会功能

  理论要点:文化记忆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被强化,通过文化活动(如仪式、庆典等)得以重生和再现,进而推动集体认同的建设。

  案例分析:汉画像石中的乐舞形体通过表现仪式和宫廷礼乐等活动,不仅承载了汉代的礼仪与政治结构,也通过文化的符号化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治、礼治与精忠报国的核心精神。这些舞蹈通过民间传播,成为社会礼仪与祭祀活动的核心,深刻影响了汉代社会和艺术,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独特性。

  通过文化记忆理论的多维度框架,学术界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汉画像石乐舞形体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符号意义、历史延续性、空间传播、媒介功能和社会功能。这些维度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汉画像石乐舞形体文化记忆的整体结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三、传承弘扬汉画像石文化记忆的可行性

  (一)传承历史记忆

  徐州汉画像石作为汉代历史事件、社会风貌与仪式的生动记录,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社会、仪式及文化记忆的载体。通过对这些乐舞形体的形式与象征的研究,可以全面了解汉代人的文化观念与审美取向。例如,《诗经·周颂·有瞽》中的“崇牙树羽”描述的音乐和舞蹈场景,不仅是一种仪式的表现,也折射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多重功能与深层含义[4]。这些艺术创作展现了古人如何通过舞蹈与音乐表达他们的文化精神。

  研究团队通过筛选汉画像石中的乐舞形体,将这些美学元素融合到现代舞蹈创作中,如徐州博物馆所藏的“翘袖折腰歌舞俑”,其曼妙的姿态成为汉唐舞蹈创作的重要参考。将这些形体元素融入现代舞蹈训练与演出,不仅能够重现汉代的历史场景,还能使当代观众深入触摸古代文化的脉搏,从而促进历史记忆在跨时代语境中的传承。

  (二)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之一,而徐州汉画像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展现了古代中国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和文化智慧。每一块汉画像石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象征,深刻体现了汉代社会的礼仪与政治价值观。汉画像石也承载着“礼义、诚信、仁爱”等传统美德的文化基因。

  通过将汉画像石中的乐舞形体造型融入当代舞台艺术创作,研究团队使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历史性,还具备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例如,徐州汉画像石馆中的《缉盗荣归图》描绘了汉代抓捕审讯、押解囚犯及迎接官兵的过程,图像中的人物形体展示了汉代社会的治安秩序和法治精神[5]。通过将这些历史符号与当代社会的精神需求相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年轻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提升民族自豪感,并凝聚社会的文化向心力。

  (三)丰富文化生活

  徐州汉画像石不仅是珍贵的历史与艺术遗产,更能成为当代公众文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研究和欣赏汉画像石,不仅能提升公众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还能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尤其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与艺术教育对塑造民众文化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汉画像石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能够有效引导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实践。

  研究团队通过对汉画像石中乐舞形态、仪式等元素的研究,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推动社会的文化创新。例如,通过线上直播推广汉画像石相关的文化商品,如拓印品、陶瓷艺术品等。这些举措不仅使汉画像石成为观赏的对象,更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符号,可提升大众的文化审美水平。

  汉画像石的文化价值还体现在其艺术成就和文化衍生产品上。汉画像石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现代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南阳汉画馆通过开发金箔汉画、丝帛汉画、汉画拓片等文化产品,不仅提升了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汉画像石的现代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

  (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徐州汉画像石不仅是艺术遗产,更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文化旅游日益兴起的今天,汉画像石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开发与其相关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创商品及数字化展览等,可以将这一文化瑰宝转化为经济价值,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创新与转型。

  例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通过复原汉画像石中的祠堂等建筑,让参观者直观了解汉画像石的原本状态。此外,研究团队还探索了基于汉画像石的景点情景体验项目,通过复原汉画像石中的人物形体造型,使游客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古代的历史场景。3D数字人技术为汉画像石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数字化手段,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将汉画像石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符号转化为更广泛的文化资产,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无论是线上平台的数字展览,还是线下的文化旅游体验,都能为徐州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繁荣。

  (五)促进文化交流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州汉画像石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凭借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徐州汉画像石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关注,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目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象征成为中外文化对话的重要媒介。

  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举办专题展览、学术交流以及文化合作活动,徐州汉画像石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汉代艺术的瑰宝,也为全球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例如,研究团队在香港、澳门等地主办的“汉服形体艺术”工作坊中,引入汉画像石中的乐舞形体元素,为留学生带来了“古风汉韵”的文化体验[6]。这一方式有效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数字平台上的汉画像石展览,通过多语言支持、互动交流等方式,突破了地域限制,使世界各地的观众能够通过互联网了解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增强全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六)提升城市形象

  弘扬徐州汉画像石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还能够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画像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彰显了徐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使其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树立了独特的城市品牌形象。研究团队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如复刻汉画像石中的乐舞形体、与现代科技结合、打造品牌进行国内外宣传、直播带货等手段,将徐州汉画像石推广到世界各地。这些举措不仅打破了时空限制,让这一文化遗产走向国际舞台,还为现代社会赋予了新的文化动力。通过理论的助力,研究团队对汉画像石乐舞形体的解读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推动了文化的国际传播。

  四、结语

  徐州汉画像石的文化记忆研究揭示了其在文化传承、产业发展、文化交流和城市形象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汉画像石作为汉代社会的生动记录,同时也是现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化记忆理论的分析,发现其在符号、时间、空间、媒介和社会功能上的多重价值,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实践中,汉画像石的文化价值通过与现代科技和文化产业的结合,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凝聚力。同时,汉画像石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提升了徐州的城市形象,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跨学科视野,深化数字化应用,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汉画像石的文化记忆传承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文化资源,还为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简·奥斯曼,陶东风.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J].文化研究,2011,(00):3-10.

  [2]晓然.天、地、人三者是什么关系[J].中国工会财会,2013,(09):57.

  [3]杜兰朵,郭瀚繁.四川地区汉代乐舞俑形态阐释与审美意识[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24,33(01):102-108.DOI:10.13934/j.cnki.cn51-1729/g4.2024.01.015.

  [4]王秀梅,诗经——中华经典藏书[M].中华书局,2006.

  [5]东汉·缉盗荣归图,[EB/OL].中国政法大学中华法治文明虚拟博物馆, http://flgj.cupl.edu.cn/info/1072/2178.htm

  [6]香港理工大学,创新“理”程三十年,诵读中华经典,[EB/OL].香港理工大学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CtYObpQAKK5bjxoGCM0T_Q

  作者简介:

  李艺菲,女,汉族,2003年生,河北石家庄市人,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吕贝尔,女,汉族,2003年生,江苏徐州市人,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杨航,男,汉族,1991年生,河北石家庄市人,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职称:实验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形体艺术。

  课题项目:

  2023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研究徐州汉画像石人物形体——促进两汉文化传播》〈XSJCX14257〉研究成果。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