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文化 育人才——西湖区“四个100”文化导师下基层见闻

2025-03-14 05:02 阅读
江西日报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志刚

  如何让文明实践活动叫好又叫座?文化导师怎样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基层社区文明实践精准赋能?3月11日下午,南昌市西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春意浓浓、交流热烈,“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启动活动暨见面会在这里举行,来自新闻宣传、宣讲、文艺、非遗四个领域的4名导师,与该区相关部门负责人、群众代表,展开了坦诚而富有成效的交流。

  “我想把江西的文化种植于西湖的土壤,让其开出绚丽的艺术之花。”南昌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郑璐表示,“两年下基层,我希望留下一件文化艺术精品、培训一批文化队伍、打造一个文化品牌。”郑璐还计划用自己的声乐功底,为西湖区创造一首每个家庭都能传唱的“幸福之歌”。

  闻听此言,朝阳洲街道党工委委员吴海红兴奋地说:“听了介绍,我对于基层的文明实践工作也是豁然开朗。以前由于人才少、点子不多,很多活动居民参与度不高。现在文化导师下基层,这对我们拓宽视野,提高认识很有帮助。”

  “非遗是一种文化,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一个个具体的人。”宣纸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顾志鹏连续研发了丝织品刺绣工艺、丝绸宣纸刺绣工艺、陶瓷刺绣工艺,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他打算增加西湖区的非遗人才造血功能,开辟少儿刺绣体验班。“传统艺术可增强自信,并有利于孩子的性格养成。”

  西湖区历史文化街区事务中心副主任李佳表示:“希望顾老师能在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设立一个非遗展示点,让居民和游客能实地体验传统艺术。”

  据了解,西湖区现有1个文明实践中心、10个文明实践所、151个文明实践站、168名文明实践员。该区为加强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一方面抓队伍素质提升,每年对文明实践员进行多轮次、全覆盖培训;另一方面抓赋能,针对有的站(所)作用发挥效果不理想,有的社区(村)文明实践员不知道如何策划活动,积极对接省市资源,开展文艺人才百千行活动,将群众喜爱的文艺活动送到大家身边;开展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活动,将高校资源下沉到社区。

  推出更多温暖人心的新闻作品,打造更多富有特色的基层宣讲品牌,开展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拓展更多适宜推广的传承平台……南昌航空大学“一带一路”中欧国际艺术中心主任黄志远胸有成竹地说:“我可以利用自己的手风琴特长,吸引群众前来传唱红歌、聆听故事,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宣讲政策、理论、红色文化。”他还谋划为社区培养一批手风琴人才。当有群众说自己“零基础,怕上不了手”时,黄志远立刻鼓励道:“放心吧,我们有两年时间呢。我手把手教,五周到七周就能入门。”

  “这次‘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行动,对我们来说是赋能的良机。”西湖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该区将按照“找到有人气的人来组织活动、大家感兴趣的事作为活动、群众愿意参与的形式来开展活动”工作要求,把“种文化”与“送文化”相结合,积极培养一批本土基层文化人才,培育一批特色文明实践品牌。

  窗外玉兰花含苞待放,室内讨论愈加热烈,和煦春风扑面而来。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