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牵手节庆 文旅融合潮涌 青原区深耕“文化+旅游” 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图)

2025-03-24 15:26 阅读
井冈山报

  

东固庙会集市

东固舞龙表演

  在全国多数地方春节的热闹逐渐归于平静之际,青原区以“下元宵”为独特引擎,积极探索“非遗+节庆+旅游”的创新发展模式,精心打造出一场传统与现代深度交融的文化盛宴。这一举措不仅让千年庐陵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成为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样本。

  非遗传承:守护古韵延续文脉

  青原区的渼陂古村,素有“庐陵文化第一村”的美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抬阁——渼陂彩擎”与千年绝技“打铁花”在这里交相辉映。

  彩擎表演堪称一绝,4米多高的彩擎架上,7名盛装幼童扮作文天祥、吴伦等历史人物,随着擎架缓缓转动,仿佛穿越时空,悠然穿梭于古村的青石板街巷。“忠”“孝”两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诉说着古村千年来坚守的忠义传承。装擎人梁海红对彩擎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从木料的精心挑选到装饰的细致入微,都饱含着他对这门技艺的敬畏与热爱。他常说:“制作彩擎,从木头的挑选到每一个装饰细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像这彩擎架,每一根木料都要经过反复打磨,确保安全稳固,孩子们站上去才放心。”正是这份对技艺的执着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让渼陂彩擎历经岁月仍魅力不减。如今,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当地中小学广泛开展,孩子们围在老艺人身边,认真学习彩擎制作,为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夜幕降临,富水河畔变身非遗奇观的梦幻舞台。1600℃的炽热铁水在老匠人稳健有力地挥击下,瞬间幻化成漫天飞溅的铁花,如烟火般绚烂夺目。与此同时,热情奔放的火裙舞、轨迹奇幻的火壶流星与铁花巧妙交织,现场数字屏中呈现的《西游记》等经典戏文场景与实体火艺相互呼应、虚实相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提供了生动范例,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重焕生机。

  富田镇陂下古村的“青原喊船”巡游同样充满文化韵味。由152人组成的巡游队伍,以铜锣开道,神铳声响彻天际,气势恢宏。《喊船歌》的古老曲调悠扬飘荡,与龙舟号子共鸣,声声饱含着对“风调雨顺步步高”的殷切祈愿。喊船技艺传承人胡名雄,每次巡游都站在队伍前列,带领众人喊着古老号子。他感慨道:“喊船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精神寄托,我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学,把这份文化传承下去。”近年来,不少返乡年轻人主动学习喊船,让古老号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旅融合:产业赋能助力振兴

  青原区“青原下元宵节”活动将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催生出显著的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活动当天,渼陂古村迎来了1.6万人次游客,游客数量的大幅增长,直接带动商铺营业额同比增长30%,民宿入住率更是飙升至98%。商铺老板梁丽彬高兴地说:“‘下元宵’活动让村子热闹起来,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营业额比平时翻了好几番。”青年传承人敏锐捕捉市场需求,开发出“火艺研学套餐”,将非遗体验与教育研学有机结合,一经推出便受到游客的热烈欢迎,尤其受到亲子游家庭和学生群体的喜爱。一位来自深圳的家长刘女士开心地说:“带孩子来参加这个研学活动,既能让他体验到非遗的魅力,又能学到知识,这样的旅行特别有意义。”“00后”主播通过汉服直播带货,让古老技艺成为流量密码,为乡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富田镇投入6300万元实施古建修缮工程,并大力推进传承人培育计划,成功打造出“状元宴”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IP。其包含的11道主题菜品,每日销量可达900份。乡村大厨胡显治在烹饪“状元宴”菜品时,还会向游客讲述文天祥等历史名人的故事,将“舍生取义花生米”等菜品转化为“舌尖上的文化教材”。游客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菜肴的同时,沉浸在历史文化的氛围中,对这种文化与美食相结合的方式赞赏有加。村民胡德文售卖香菇,单日收入超过赶三场圩的收益,切实享受到文旅融合带来的红利。

  “东固二月二庙会”以“非遗+市集”模式,成功激活消费潜力。传统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摊位前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手工艺人李师傅表示:“以前我的手工艺品销售范围小,现在通过庙会市集,销量大大增加,收入也提高了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房企首次设立新型户型展示区,将传统文化理念融入现代居住空间,如在户型设计中融入传统庭院元素,让居住空间更具文化氛围。

  科技赋能:创新发展激发活力

  在青原区非遗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青原区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投入资金对渼陂古村等古建筑进行修缮,并引入先进科技手段。在文陂镇渼陂古村文昌阁,全息投影投射出的历史场景,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该镇组宣委员邓星星介绍:“我们开发的AR导览系统,能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让老建筑真正‘活’起来。”

  古村直播基地里,“00后”主播张亮正在进行汉服换装秀直播,他热情洋溢地介绍着青原区的非遗,屏幕上不断滚动着网友们的点赞和留言。张亮说:“我希望通过直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欢上青原区的非遗,让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绽放新光彩。”科技的融入,为非遗传播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让青原区的非遗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文化自信:展望未来砥砺奋进

  “下元宵”活动虽已落幕,但青原区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探索从未停歇。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委委员张丽表示:“我们将继续坚持‘文化+科技+旅游’的发展模式,打造更多具有影响力的‘非遗+节庆’品牌,推出庐陵文化研学季等主题活动,让非遗在传承中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青原区正积极整合区域内的非遗资源、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光,设计一系列具有深度体验性的研学课程。

  未来,青原区还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分析游客需求,打造个性化的文旅产品。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打造区域文化旅游品牌,提升青原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当最后一盏河灯的光影缓缓融入富水河,渼陂古村的青石板路上依旧回荡着欢声笑语。商铺里,传承人正专注地赶制特色“龙饼”;直播间中,主播用双语生动讲述着彩擎的故事;富田镇的祠堂内,“状元宴”的余香还未散尽,新一批游客已慕名而来。青原区以“下元宵”为契机,让庐陵文脉在活态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崭新篇章。(何路/文 李小明 全媒体记者徐瑞春/图)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大江新闻APP
    前往大江新闻,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