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家外》何以成为现象级国民爆款短剧?
近日,一部名为《家里家外》的短剧火爆全网,上线3天红果站内播放量破10亿,全网话题量破10亿,成为现象级国民爆款,掀起追剧热潮。在短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它凭什么突出重围?
真实情感与怀旧氛围的双重共鸣。《家里家外》打破以爱情为主的短剧叙事模式,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把时代之“变”与爱的“不变”融入家长里短。以20世纪8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一个重组家庭在改革开放初期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故事。剧中细腻地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如蔡晓艳为保护女儿拒绝姑父的提议、陈海清为给儿子筹集医疗费毅然辞职下海等情节,真实而动人。这种对亲情的温暖呈现,让观众在剧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该剧通过还原20世纪80年代的生活场景,如老军工厂家属院、海鸥牌手表等细节,唤起观众的怀旧情怀,尤其是“70后”“80后”观众,仿佛重温了自己年轻时的生活场景。
创新表达与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该剧全程使用四川方言,这一创新尝试不仅为短剧市场注入了新鲜感,还让观众感受到了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大量四川方言的运用,不仅让剧情更加接地气,还增添了趣味性。为了还原真实的20世纪80年代的四川,剧组在场景布置、道具使用等方面都下足功夫,网兜袋、丝光袜、编织钥匙扣等充满年代感的元素,以及青羊牌电视机、天府可乐等时代符号,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年代,勾起了观众的年代记忆和情感共鸣。
精良制作与平台支持的有力保障。《家里家外》的出品方听花岛,作为国内头部短剧厂牌,一直坚持创新、美学、情怀的创作理念。为了打造这部精品短剧,团队精心打磨剧本,深入研究20世纪80年代的生活细节,力求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益求精。从演员的表演到画面的质感,从剧情的逻辑到情感的传递,都展现出了高水准的制作水平。同时,红果平台对精品短剧的扶持,也为该剧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平台通过IAA模式,为创作者提供了更自由的创作空间,鼓励创新和落地,推动短剧向精品化发展。这种平台与创作者的良性互动,为短剧的高质量制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家里家外》的成功为短剧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方面,短剧创作应注重情感的深度挖掘,以真实、细腻的情感打动观众,而非依赖“狗血”的剧情和快速的节奏。另一方面,创作者应大胆创新,尝试将地方文化、历史背景等元素融入短剧,丰富短剧的文化内涵。最后,平台应加大对精品短剧的支持力度,为创作者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推动短剧行业形成工业化、精品化的正向循环。
《家里家外》的爆火证明,唯有扎根生活土壤、激活文化基因、坚守品质底线,才能让短剧从“流量奇迹”升华为“时代镜像”。当更多创作者愿以匠心雕琢内容,短剧行业必将摆脱“快餐文化”的标签,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刘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