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饭店劝阻吸烟反被怼?打破沉默的人不该是“孤勇者”
最近,一条“女生在饭店劝阻吸烟反被怼”的话题登上热搜并引发讨论。有网友力挺当事人,“太勇敢了,支持室内禁烟!”也有网友持不同意见,“未免太矫情,受不了烟味就别出门吃饭。”

事实上,因为劝阻他人吸烟而引发的冲突,并不是头一回发生。2021年,四川的肖女士在四川成都一家火锅店就餐时,因制止邻桌顾客吸烟,被后者言语侮辱,甚至向其泼“火锅油”。此事在网上激起强烈反响,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发声“为每一个主动站出来劝阻吸烟的人点赞”。去年,演员徐娇在长沙一家餐厅劝阻一位男士抽烟时,对方表示“这里又没有贴禁烟标志”。在徐娇录下证据时,该男士抢走其手机,并直接把烟头扔在了她的饭碗里。
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本来不应该存在争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并要求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开展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并配备专(兼)职人员对吸烟者进行劝阻。
但从近年来的事例中不难看出,有不少人的态度仍然顽固,面对劝阻时还要恶语相向,这实在令公众感到很无奈。这一现象也暴露出,一些地方在公共场所禁烟工作中,未能完整履行宣传、劝阻义务,给了吸烟者“底气”。
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有人在公共场所吸烟,大家可能很反感,但多数人的态度是“忍忍就过去了”,能够站出来较真、制止的人并不多见。如果那些打破沉默、敢于站出来的人,只能“孤军奋战”,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声援,那么在公共场所禁烟的效力自然会减少许多。

有必要重申二手烟的危害。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显示,我国每年有100多万人因烟草失去生命,二手烟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与致癌物,不吸烟者暴露于二手烟中,同样会增加吸烟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换句话说,那些站出来制止他人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不仅是在维护自身利益,也是为公共利益发声。正因如此,公共场所的其他顾客、商家,包括执法部门,都应该为其撑腰。
保护公众免受二手烟危害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通过立法规定市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到2030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达到80%及以上。因此,禁烟措施越来越严格,必然会成为社会的一大趋势。
但除了制定更明确的法律规范,使得对违规吸烟者的惩罚更明晰一些,更有力一些,更重要的还是加强对控烟的科普宣教,让“室内公共场所禁烟”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总之,公共场所控烟需要人人参与,旁人的劝阻、商家的提醒、执法部门的监管,一样也不能少。(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