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颜值 助力振兴

编者按
2022年,南昌启动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路域环境整治、农业特色产业提升。近日,南昌市开展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行动现场巡看活动,南昌市委主要负责人率队走进南昌经开区、高新区、青山湖区等地察看。为推广有益经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本报拟推出深化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行动·一线探访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康春华
南昌经开区蛟桥街道上风景村。通讯员 成奔摄
南昌经开区乐化镇金盘村。通讯员 成奔摄
南昌经开区蛟桥街道上风景村,坐落在梅岭山脉的褶皱里,距离城区有数十公里。很难想象,曾经“空心化”的山村,如今实现了环境优化与产业振兴的“双向奔赴”。
3月25日,记者沿着蜿蜒的柏油路盘旋而上,紫荆花引路至半山腰便到了上风景村。白墙黛瓦的自习室群落跃然眼前,记者步入其中一家自习室内,只见一排排书桌被分隔成1米宽的小隔间,每个隔间配有储物柜、充电插座。“推开窗就是风景,关上门便是静室。”备战考研的学生小张正在一边上网课,一边享受着“与自然共学”的仪式感。
这般诗意场景,得益于南昌经开区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行动的妙笔。三年前,上风景村道路破损、杂草丛生。该项行动实施后,水泥路升级为柏油路,雷峰尖、凤鸣凰登山步道串联起山水景观,百余栋农房完成外墙改造。“我们保留原生态植被,让自习室与山林共生。”村党支部书记龚小风说,村里的百年古树群,成为自习室的天然绿幕。
据了解,该村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动员群众自觉清理房前屋后垃圾;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就地取材,旧物利用,把村民主动捐赠的条石、磨盘、砖瓦、陶罐等老物件加入至院墙的搭建材料中,把村民庭院附近的荒地规划整理成菜园,既节省了资金又保留农村古朴风貌。
“以前,村里房屋破旧、猪圈乱搭、污水横流,晚上伸手不见五指……前来串门的亲戚朋友看到这里的环境直摇头,更不要说会吃上‘考研民宿’这碗饭了。”回忆以前的日子,村民龚平感慨不已,“现在,又是硬化、又是美化,村里的柏油路通向了每家每户,鸡鸭都被圈养,公厕改造升级,还新增了仿古景观、游园广场,生活越来越舒心!”
环境提升带来的“流量”,迅速转化为产业振兴的“留量”。龚雨欣是第一个返回上风景村创办自习室的村民,当初看中的正是村里逐渐变化的人居环境。她将老宅改造成“云海自习室”,首月便吸引50名备考学生。村民见状纷纷跟进,闲置农房变身自习室:有主打“白噪音伴学”的竹林书屋,也有配备视听设备的科技自习室。“以前在外面务工年收入5万元,现在经营民宿加上在自习室务工,去年赚了8万多元。”村民龚建国算起增收账喜笑颜开。
要想富,先修路。在实施“两整治一提升”行动中,南昌经开区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庄路域环境问题,大力开展调查摸排、梳理归纳、集中整治等工作,积极推进村道“白改黑”提档升级工程,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进行建设,提高了行车舒适度和公路的通行能力、安全系数,将农村道路打造成旅游的风景路、农村的致富路。
据悉,2022年至2024年,南昌经开区对辖区内乡道沿线开展了整治提升,高标准完成52.27公里农村道路“白改黑”。同时,通过进一步完善道路标识、路灯亮化美化等工程,全面提升农村公路体系的服务能力和品质,为游客进村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前不久,南昌经开区还顺势推出“研学+旅游”路线,将上风景村纳入区级乡村振兴示范带。今年春天,该村紫荆花步道吸引游客2.3万人次,带动土特产销售15万元。村委会还与省内高校合作,将废弃仓库改造成艺术空间,举办书画展、摄影赛等活动。
上风景村的变化并非个例。经过“两整治一提升”行动,南昌经开区共打造了35个共同富裕示范村。蛟桥街道新池村“花海经济”每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樵舍镇巩固村李家村小组发展特色果业采摘,丰产期年产值120万元,带动村民就业20余人。目前,该经开区已培育出葡萄、蓝莓、有机蔬菜等特色农业品牌,农村电商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巩固整治成果,长效治理是关键。南昌经开区还创新推行“党建+村民自治”模式。各村党员带头做好志愿服务,由老党员组成环境监督队,每月开展“最美庭院”评比。以樵舍镇巩固村李家村小组为例,该村小组成立环境管护队,还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了长效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