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打磨下,邹氏兄弟的雕刻技艺在同行中独树一帜,其刀笔书法、雕版书法和雕版写意画拓印并称为“三绝”。
在安义县一条幽深的巷子里,坐落着一座看似寻常的小院,里面神奇地再现了大量历史文化名人、帝王将相和现代伟人的书法。这一传奇的创造者,就是板雕技艺大师邹双勇、邹双印兄弟。
凭着20多年的不懈钻研,邹氏兄弟独创“钩形刀法”,在中国第二届民间艺人节上获得金奖,并被授予“江西第一刀”称号。他们的雕刻技艺究竟有何精妙之处?这把刻刀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展示匾额书法板雕技艺。
邹氏兄弟的祖辈世代以刻字为业,至今已传承500多年。明朝中叶以来,邹家“板耕斋”板雕就以匾额书法雕刻闻名,到了前清时期更是享誉江南。
邹氏兄弟从小在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下,爱上了雕刻技艺。父亲对他们要求十分严格,尤其注重臂力和腕力等基本功的训练。
“当时要把一个3斤多重的哑铃绑在一支毛笔上,以握笔的姿势练习写毛笔字,每天坚持一两个小时。”邹双印回忆道。试想,每天拿着一支3斤多重的毛笔写字是什么滋味?晚上躺在床上,双手感觉有千斤重,又酸又疼,彻夜难眠。就是这样严苛的训练,他们坚持了二十余年。
书法雕刻工艺流程复杂,有挑选木材、裁板、砂磨、书法雕刻、匾额边框雕刻等二十多道工序,任何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在父亲的指导下,邹氏兄弟苦练书法和雕刻技能。功夫不负苦心人,凭着超常的悟性和勤奋,兄弟俩练就了一手好技艺,名气越来越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邹氏兄弟便大胆创新,独创“钩形刀法”,改变传统刀法笔画两侧正切切面小、槽内较暗、艺术感染力不强的缺点,同时还原运笔使转与折皱,使线条像“动态的书法”,将原作的形、神、意、势及书法家饱含在墨韵中的情感,更加传神地表现出来,巧妙实现刀与笔的完美统一。
更绝的是,邹氏兄弟把历史名家传世珍作反刻在木板上,然后用类似原作的宣纸、墨汁和印泥拓印,拓印作品与原作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再现了精品佳作的艺术神韵,令人叹为观止。
在岁月的打磨下,邹氏兄弟的雕刻技艺在同行中独树一帜,其刀笔书法、雕版书法和雕版写意画拓印并称为“三绝”。此外,他们还在强化匾额刀笔书法特色、乌木刀笔书法摆件特色、刀笔书法镇纸特色、根兜刀笔书法特色等十大特色上下功夫,在业界引发不小轰动。
如今,邹氏兄弟头上有了众多耀眼的光环:“板耕斋”安义匾额书法雕刻技艺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等。
“板耕斋”匾额书法板雕获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金奖。
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和技术沉淀,2010年,邹氏兄弟迎来了高光时刻。
那一年,在江苏省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邹氏兄弟凭借板雕王羲之《兰亭序》、八大山人《弇州山人诗》等作品荣获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金奖。之后,他们被授予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政府还为其建立安义古村邹氏兄弟画雕艺术博物馆、江西文理技术学院邹氏兄弟刀笔书法匾额艺术馆等多个艺术展馆。
此后,邹氏兄弟的作品声誉日隆,频频获奖,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国际艺术精品优秀奖等近百个奖项。仿真水墨写意拓印画八大山人《孤禽图》、仿真书法拓印王羲之《孔侍中帖》等被台湾、张家港、苏州等博物馆收藏。
尽管如此,邹氏兄弟也曾面临重重挑战。手工雕版仿真拓印八大山人花鸟,雕刻板滞,墨色的浓淡等难以把握。如何突破?邹氏兄弟苦思冥想,反复尝试,都没有成功。
就在他们一头雾水时,邹双勇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采用手工技法,把原作反画在百年以上长满油的老香樟板上雕刻,拓印作品的纸、墨、印及拓印效果如同原作,把八大山人画作的笔情恣纵、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的画作真趣如实再现。可喜的是,在2013年江西省旅游创意产业博览会上,雕版仿真拓印作品八大山人《鸟》荣获创意一等奖。
他们刚舒一口气,还没来得及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又遇到一个棘手的难题。
当时市面上有一种极普通的手工苎麻布,又称夏布,是我国古老的纺织品,有4700多年的历史。因其透气性好,纹理独特,色彩淡雅古朴,是拓印的好材料,但苎麻布线粗,易挪动变形,且墨少难吸上布、字易枯,墨多又易洇满布面,兄弟俩始终没有找到处理办法。
最后他们经过数十次的研制,调出适合夏布翻墨书法专用墨,别出心裁采用“纸裱固定”法。没想到,这一创新使手工苎麻布成为拓印的上等布料。他们拓印的十五米“中国第一草书”巨作《怀素自叙帖》,在2014年首届中国(苏州)民间艺术博览会闪亮登场,如一道亮丽风景,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
为让难得一见的名家书画珍品进入普通百姓家,邹氏兄弟独辟蹊径,用纯手工雕版仿真拓印工艺还原作品原貌,使作品既有原作的真趣又有版画的艺术美感,深受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江西文理技术学院邹氏兄弟刀笔书法匾额艺术馆。
时至今日,邹氏兄弟的匾额书法板雕作品已形成较大规模,深受人们喜爱,广泛用于往来礼品、企业文化、乔迁新居、寿匾及婚庆等场合,远销国内外,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只要生命不息,我们手中的刻刀一刻也不会停止!”这是他们的口头禅。
为将匾额书法雕刻技艺发扬光大,邹氏兄弟手把手地把技艺传授给各自的子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们着力推动把家传的书法雕刻纳入校本课程。教学之余,带徒传艺成了兄弟俩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先后在石鼻镇赤石小学、燕坊小学、京台小学、潘家小学联合小学授课传艺。
“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的兴趣,这样才能真正点燃他们心中的火花,化为探索热情,成为传承新生力量,让古老艺术代代延续。”邹双印动情地说。
邹雅琪在很小就被邹氏兄弟收为学徒,从书法和书画翻墨技艺开始,到版画和纸刻艺术,再到篆、匾额书法雕刻、陶瓷书画雕刻等。不过,每天完成功课后练习基本功,感到枯燥劳累时,她也会嘟起嘴巴说,不想学了。
后来,邹氏兄弟经常带她参加展演和艺术交流,有意识地帮助她培养兴趣、扩大视野、增强自信。2024年5月,她创作的雕版翻墨八大山人《贵鱼》获江西省第二届文化产业博览会白鹤奖。
近年来,邹氏兄弟不仅热衷在中小学“传艺”,还奔赴南昌技师学院、南昌师范学院等大专院校授徒。他们通过长期开设传统手工艺第二课堂等形式,无偿传授书法雕刻技艺,培养学生1000余名。其中,1人获全国第三届少儿美术大赛一等奖,11人获第五届全国少儿美术大赛金奖、4人获银奖、5人获铜奖。
如今早已退休的邹氏兄弟,一门心思扑在工作室里。平常日子里,他们不是在埋头雕刻,就是骑着一辆破旧的电瓶车乐此不疲地穿梭在工作室和学校之间,饱含激情地分享非遗知识,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刘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