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字每句都戳心!”杭州上学的内蒙古女孩,一篇作文看哭万千网友
近日,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朗诵自己寒假作文《旧轨还乡》的视频,被其语文老师王杨军发布到网络后,迅速掀起关注热潮,引发网友强烈共鸣和热议。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纷纷转载报道,并获单篇最高超120万点赞。网友赞叹这篇文章“字句不提思乡,却字句表达思念”。3月27日,记者走进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张潇冉所在班级,重现了当日王老师与同学们分享、讨论《旧轨还乡》这篇文章的温情场景。
“姥姥姥爷牵着我,踏上一趟绿皮火车,自杭州启程,摇晃过二十五小时,直达内蒙古乌兰察布。这是我儿时归乡的记忆。”这是张潇冉在《旧轨还乡》开篇写下的文字。语文老师王杨军批改作文时,初读文章开头并不觉得惊艳,可当逐字逐行往下阅读时,只觉得,文字越来越细腻,情绪也被一点点牵动。直至读到“火车上遇见一对爷孙俩”的情节,王老师彻底被这对爷孙之间的亲情感动。王老师直言:“尤其是那句‘推销员向老人推销商品,却始终推销不出去,但最后推销员说孩子爱吃,一笔莫名其妙的生意就这样达成了。’读到这里,我真的是忍不住了,瞬间湿红了眼眶。”
王老师在课堂上启发同学们就《旧轨还乡》作文谈感受
说起这篇文章的由来,王老师透露,寒假时,他给学生布置了作文任务,考虑到学生们可以借着丰富的假期经历,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王老师向来习惯仔细批改学生的作文,开学后,他便前后花了两周时间,陆续批改完这批作文。当批改到张潇冉的作文时,王老师眼前一亮,心生惊喜。正是通过这篇文章,尽管王老师带张潇冉已将近三年,也才知道,印象中“文静、腼腆”的张潇冉,老家竟然在内蒙古。
在王老师看来,张潇冉这篇文章最难能可贵的,还在于,当大部分同龄人还在记录“过春节放烟花有多幸福”“和弟弟妹妹一起玩有多开心”这些日常生活场景,张潇冉已经将文章立意拔高到思乡这类题材了,尤其是,她对人物感情的把握特别准,写的时候特别注重细节,把那些难以察觉的细微的感情通过文字呈现出来。这一点,在她这个年纪,显得尤其难得。
在被问及这篇文章走红是否出乎意料时,王老师回应道:着实意外,可又感觉在情理之中。王老师认为,文章展现的是一位来自北方的女孩在南方求学,这一跨越南北的宏大背景,借由归乡途中的见闻,将浓浓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文章最初打动王老师的地方,也是最终打动全体网友的关键所在。在听完张潇冉读自己的作文后,众多网友深受触动,纷纷感慨:“听着她的文字,就像看了场感动的电影”“想家了,想念姥姥了”。身为语文老师,王老师始终跟学生强调,单纯依靠华丽辞藻堆砌,却缺乏能够展现真情实感的文章,是无法真正触动人心的。只有通过细心捕捉细节、饱含真情的文章,才具备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网络分享走红,对王杨军老师而言已不是第一次。以往多是凭借课堂上的创意互动引发网友关注,或是因全班同学展现出的热情洋溢的青春气息而打动网友,这些都是以班集体形式呈现。像这样因为一个人、一篇文章凭借真情实感走红,还是第一次。在王老师印象中,这也是自己第一次单独邀请张潇冉来分享文章。通常来说,张潇冉的文章属于平实型,但她特别热爱阅读,在文章鉴赏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次这篇文章,也算是她平日里积累的文学素养集中爆发的有力证明。
课间,王老师鼓励张潇冉在文学创作方面继续加油
张潇冉告诉记者,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这篇文章会受到如此多网友的喜爱,还能带给他们这么多触动。谈及文章写作初衷,她回忆道:“今年回老家过年,坐绿皮火车的见闻勾起了我儿时的一些记忆。”当时,她只是单纯地想把当下的心情记录下来,留作一份记忆的备忘,完全没想到会被这么多人关注。她颇有感悟地说,王老师的语文课让她看到了语文截然不同的一面。和一般学语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不同,王老师的语文课堂,让她真切地认识到,语文原来是一种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的有力工具。
在王老师一贯的理念里,好的文章不是为了获得文学奖项而诞生,也不单纯是为了追求考试高分而创作,那样的话,创作文章的价值感就太低了。在他看来,真正优质的文章应该具备催生正向社会价值的能量。毫无疑问,张潇冉的这篇《旧轨还乡》恰恰体现了这一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