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住掐尖招生漏洞,缓解教育内卷

2025-03-29 07:17 阅读
光明网

招生秩序既关系教育公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也关系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去年教育部首次以专项行动方式,对全国义务教育招生作出全面系统的工作部署,全面排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继续以专项行动的方式推进“暗箱操作”和“掐尖招生”行为的整治,既是为了巩固专项行动成果,也是针对招生入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行动升级。

通知一方面强调严格实行就近入学政策、严格落实免试入学要求,重申“义务教育学校不得通过文化课考试、测试等方式选拔学生。入学后实行均衡编班,不得设立或变相设立重点班、快慢班”等要求;同时,要求健全常住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制度、科学合理划定学校招生片区,这是应对人口变局挑战的必然要求。在一些热点城市,如北京、上海,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学位需求不断变化,部分区域还面临学位不足的问题。科学预测学龄人口变化,科学合理划定学校招生片区,成为缓解公众焦虑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提前规划学校建设和招生计划,能够更好地满足适龄儿童的入学需求,让家长安心。

在严格管控特定类型招生方面,通知也划定了一系列红线。在免试就近入学成为常态的情况下,还存在一些特定类型招生。近年来,这些特定类型招生成为 “暗箱操作”“掐尖招生”的重灾区,破坏了招生秩序、损害了教育公平,备受关注。比如,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禁止义务教育学校通过文化课考试、测试等方式选拔学生,但一些地区和学校却以“拔尖创新人才早期选拔”为名搞“掐尖”。有的学校打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旗号,私下组织各种考试和选拔活动,将成绩优秀的学生招入所谓的“实验班”“创新班”,严重破坏了教育公平。

种种违背教育规律的测试、选拔,不仅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消磨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将进一步刺激家长的教育焦虑,加剧基础教育领域的内卷。为此,通知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比如“全面清理未经省级审核同意的特定类型招生项目,市、县不得自行批准学校开展特定类型招生”“数学、科技类等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实验项目要坚持不掐尖、重培养,原则上不得与小学、初中招生入学挂钩”,从严控制学校数量、招生规模、招生范围。明确这些要求,有利于让特定类型招生回归初衷,堵住免试就近入学管理的漏洞,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公平、非选拔是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公平意味着无论孩子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无论其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还是相对困难,无论孩子自身天赋是高是低,都应毫无差别地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非选拔特性在义务教育阶段体现为不以筛选、淘汰学生为目的,要给予每个孩子平等发展、全面成长的机会,让他们在知识启蒙、品德塑造、习惯养成等方面得到充分的滋养。推动免试就近入学,正是将义务教育公平、非选拔的本质特征落到实处,从源头上避免因选拔性招生带来的“择校热”以及由此引发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家长教育焦虑、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一系列问题,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为未来的发展积蓄能量。

严格规范招生行为,确保全覆盖、无遗漏,让阳光普照招生入学各环节,要求强化监管,让规定真正长牙齿,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也让违规招生行为付出代价。对此,教育部今年还要求各地畅通举报投诉受理渠道,并将在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平台设立“义务教育违规招生问题”专栏,公开通报违规问题、接受社会监督。这些举措都有利于推动相关规定的真正落实、落地。同时,各地教育部门也应加大对违规招生行为的处罚力度,对违规学校进行通报批评、限制招生等处罚,形成有力的震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义务教育招生秩序,保障教育公平。(小野)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