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足“绣花功夫” 优化营商环境——西湖区撬动楼宇经济腾飞的创新实践

2025-03-30 06:52 阅读
江西日报

  赣江之畔,南昌市西湖区正以一场静水流深的变革,书写着老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2024年,西湖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位居全省县(市、区)第四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等多项指标领跑全省。亮眼数据的背后,是该区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支点,撬动楼宇经济腾飞的创新实践。

  政策创新:从“信用贷”到“营商110”,激活市场细胞

  “信用就是‘真金白银’。”在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经营饮品店的小张,通过西湖区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凭信用评价获得20万元贷款,将小店打造成网红打卡点。这一创新模式,正是西湖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一招——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帮助商户获得免担保贷款。在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下,2024年西湖区共帮助672户创业者获得创业担保贷款2.07亿元。

  政策创新的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2023年,西湖区成立营商环境服务中心,推出“营商110”热线平台,构建诉求“受理—转办—反馈—回访”闭环机制,承诺“1日响应,3日办结”。截至2024年,该平台解决企业诉求150件,企业满意度达99%。2024年“千名干部访千企”累计收集解决企业诉求1026件;“千企万户大走访”走访小微企业2752家,助企获融资贷款8.9亿元,真正实现“干部多跑腿,企业少操心”。

  楼宇崛起:从“空中园区”到“垂直社区”,重塑经济地理

  站在华龙国际大厦28层俯瞰,赣江东岸风光尽收眼底。这座入驻95家企业、1000余名员工的楼宇,如今因“楼宇社区”模式焕发新生:一楼“幸福食堂”以每公斤4.92元的实惠价格供应30余种菜品,解决员工就餐难题。西湖区还通过错峰共享停车新增6000个车位,破解楼宇停车难;楼宇数字平台实现“招商—入驻—服务”全链数字化,企业“一键选址”效率提升40%。

  西湖区的楼宇经济早已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全区103栋商务楼宇通过“一带引领、五群联动”布局(赣江东岸总部经济带+金融、商旅、数字等五大产业集群),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的产业生态。博富大厦聚集80余家设计装修企业,实现从图纸到施工的“楼内闭环”;喜盈门设计师楼成为家居创意策源地,带动周边商业迭代升级。2024年,西湖区蝉联“中国楼宇经济十大活力城区”,入选“中国楼宇经济发展指数标杆城区30强”,成为省内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区。

  服务提升:从“一窗通办”到“增值服务”,再造政务生态

  走进西湖区市民中心,“企业之家”的蓝色标识格外醒目。这个集政策、金融、人才等八大服务于一体的政务综合体,日均接待1400人次,却不见排队长龙——18个部门535项业务整合为10个“大综窗”,办事材料精简16%、时限压缩65%。这里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创业者可“下单”政务专员上门代办;企业纠纷由“晓法护企”服务团现场调解;“无人律所”设备3分钟生成法律文书。

  “过去办证照要跑多个窗口,现在半天就能搞定。”刚办好营业执照的吴女士感慨道。这种便捷体验源于西湖区刀刃向内的改革:政务服务从“坐等审批”转向主动出击,流动直通车将服务送进楼宇;AI客服基于大模型技术实现智能导办。

  2024年,西湖区政务服务满意度跃升至99%,企业政策兑现效率提升70%,6957.28万元惠企资金通过“惠企通”精准直达1002家企业。

  生态赋能: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厚培发展沃土

  营商环境的优化,最终要转化为企业的真实获得感。南昌市诚雅贸易公司创始人易学文对此深有体会:从5万元起步的小店到年销售额3000万元的行业标杆,“财园信贷通”每年300万元的信用贷款如同及时雨;中粮大悦城、新钢研发中心等重大项目落地,则受益于“一企一策”专班服务。数据显示,2024年,西湖区11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200亿元,新增经营主体290家,金融驿站为中小微企业授信7335万元。

  更具深意的是,西湖区将营商环境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绳金塔街道通过“幸福圆桌会”收集企业需求,催生楼宇食堂、共享停车等创新;楼宇“15分钟生态圈”建设,让商务区与居住区功能互补;人大监督、媒体暗访构建起营商环境“防护网”。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系统变革,使西湖区入选江西省优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更吸引南昌铁路物流中心等头部平台扎根——其全省108个站点整合项目从筹建到运营仅用2个月,见证快速高效。

  从“信用贷”解创业者燃眉之急,到“楼宇社区”打造垂直生态圈;从“千名干部访千企”的主动破题,到错峰停车、“幸福食堂”的暖心细节,西湖区以“环境之变”催生“发展之进”,为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鲜活样本。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当老城区发展撞上空间瓶颈,西湖区以优化营商环境破题,通过楼宇经济的“垂直崛起”,开辟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从一栋楼到一个生态圈,从一项政策到一套制度体系,这里的故事证明:营商环境没有最优,只有更优;城市发展不靠“摊大饼”,而靠下足“绣花功夫”。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志刚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