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小蛰”走红网络,这并非偶然
一只受伤的小雪豹,牵动了万千网友的心。3月初,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接收到一只来自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索加乡的濒死雪豹幼崽。因为小雪豹被送到中心时正值惊蛰,因此得名“凌小蛰”,寄托着救护人员帮小雪豹跨越生死难关的决心。
住院中的“凌小蛰” 周梦爽摄
经过20多天的精心救治,“凌小蛰”逐渐恢复生机,体温和血液生化指标趋于正常,目前已经能够抬头并短距离爬行。网友们围拢在直播间中“云探视”,共同见证了这场生命的奇迹。
“凌小蛰”的走红并非偶然。近年来,雪豹已经从鲜为人知的“雪山隐士”成为备受瞩目的明星物种,雪豹幼崽嬉戏打闹、成年雪豹捕食岩羊的画面频频登上热搜。这种全民关切不仅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情一面,更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直观投射。例如在我国雪豹种群密度最高的三江源区域,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推进,当地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逆转,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得以稳步回升。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雪豹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供图
物种的保护与恢复,离不开科学监测体系的支撑。但雪豹作为分布海拔最高的食肉动物,身手矫健、行踪隐秘,想要“数”清楚它们的数量谈何容易?面对这一挑战,近年来,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当地社区监测员,在三江源区域约3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展开了一场“雪山寻豹”的科学调查。通过布设红外相机监测网络,研究人员累计获得近万次雪豹独立活动记录,系统评估出区域内雪豹种群数量约为1002只。这一成果是全球迄今正式发表的最大尺度雪豹数量调查,为雪豹保护的未来提供了精准“底图”。
不仅如此,红外相机的镜头还揭开了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神秘面纱:兔狲蜷缩在岩石后警觉地张望,藏狐顶着标志性“方脸”悠然踱步,荒漠猫育儿过程被首次记录……许多仅存于文献中的场景,如今通过数千条影像资料走出荒野,在社交平台掀起热潮。科学研究与公众热情在此形成共振,让物种保护真正成为一场双向奔赴的文明实践。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雪豹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供图
保护雪豹的意义,远不止于守护一个濒危物种。作为高山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雪豹的存在直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雪豹种群的稳定意味着食物链的完整、水源地的安全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繁荣。雪豹的栖息地覆盖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等重要江河的源头,保护雪豹,实质上是在守护水脉、气候和人类文明的生态根基。
然而,雪豹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栖息地碎片化问题依然严峻:气候变化导致部分区域的高山草甸有可能逐渐被森林取代,从而挤压雪豹的生存空间;随着雪豹活动范围的扩大,与牧民的资源竞争也难以避免,人兽冲突亟待缓解。
三江源昂赛大峡谷 周梦爽摄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多管齐下:通过科技赋能,完善和普及AI识别系统,把科研工作者的劳动力从繁重的图像筛查工作中解放出来;推动社区建设,将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科学结合,让牧民成为保护的中坚力量;加强公众参与,通过科普教育、公益捐赠和生态旅游等方式,让更多人加入到保护行动中来。
从“凌小蛰”的重获新生,到高山裸岩上布设红外相机的倔强身影,雪豹保护的故事还将继续着。这项事业不仅追求物种存续的胜利,更承载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缩影。在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科学、共识与行动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雪豹的足迹继续在雪山之巅自由延伸,让生态系统的脉搏永远强劲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