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乡畲村的“世外桃源”

2025-03-31 08:10 阅读
当代江西

又是一年“三月三”,又见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作者 | 刘兆春

又是一年“三月三”。每年这个畲族传统节日里,会昌县洞头乡洞头畲族村都热闹非凡。身着绚丽多彩畲族服饰的村民们,举着“九龙九凤”沿街祈福巡游,省级非遗项目畲族摆字龙在人群中穿梭腾跃,山歌对唱、斗笠舞等极富民族特色的节目接连上演。

不久前,继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非遗旅游小镇”“国家森林乡村”、2024年“风景独好”旅游名村等荣誉后,洞头畲族村又捧回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荣誉牌匾。

户籍人口仅1659人,其中畲族村民就有971人的洞头畲族村,从昔日边远贫困的畲族小山村,已蝶变成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幸福村。华丽转身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致富密码?

走进洞头畲族村,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一栋栋极具畲族风情的特色民居错落有致,新建的污水处理厂、卫生院、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处处洋溢着和谐与繁荣的气息。

谁能想到,过去的洞头畲族村是另一番景象:坑洼泥泞的土路,破旧不堪的房屋,垃圾随意倾倒,卫生环境脏乱差。

蓝松圣,洞头畲族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这位土生土长的畲族汉子,见证了村子的变迁。“我们村地处赣闽交界处,平均海拔550米,是典型的山区村,以前村里的路不好走,村民们出行十分不便,更别说发展经济了。”蓝松圣回忆道,“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

在他的带领下,村党支部积极争取资金 1.8亿元,先后实施“四好农村路”、学校、卫生院等26个重点民生项目。不过,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力。部分村民对拆除危旧土坯房、破烂猪圈不理解、不配合。

后来,蓝松圣带头拆除自家的危旧建筑,组织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为化解矛盾,村里还邀请各民族有威望人士组建“五老”队伍,一人带动一家,一家带动一族,脏乱破旧的面貌迅速改观,越来越多的村民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

蓝松圣深知,实现团结共富,不仅要改善村容村貌,更要筑牢民族团结的精神根基。2023年1月,在村党支部的倡议下,村民们自发参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基地。基地中央的“同心柱”,象征着56个民族紧密团结。基地每月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至今已举办26次,参与人数近万人次。

177米长的民族团结一家亲长廊独具匠心,采用草木结构,形如古代畲民搭建的人字架草寮,内顶与两侧悬挂着56个民族特色的灯笼和图腾,夜幕降临时,灯光闪耀,别有一番风味。

有300余年历史的洞头畲族摆字龙,是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由7节或12节龙身组成,在锣、鼓、唢呐的激昂伴奏下,表演者通过游、盘、翻等技巧,让龙身不断变换队形,摆出“天下太平”“安居乐业”“不忘初心”等寓意美好的汉字。每逢重大节日,或是迎来游客,摆字龙都会精彩登场。

在蓝松圣的带领下,各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关系愈发融洽,一幅团结互助、共赴富裕的新画卷,成了洞头畲族村的真实写照。

“三月三”活动期间,游客潘女士被洞头畲族村的古民居和非遗表演深深吸引,她说:“这里的风景美如画,民族文化氛围浓厚,非遗表演更是让人耳目一新。我要把这里的美好体验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洞头畲族村文化资源丰富,有特色古民居300多间,省、市、县三级非遗达24项。为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活”起来,该村以文旅融合发展为抓手,以民族风情为卖点,先后修缮苞茂第、联班第等366间古民居,建立民俗文化展馆,改建特色民宿群,建设集旅游、康养、产业于一体的特色畲乡小镇。

苞茂第是洞头乡保护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是国学生蓝震华在1720年建的,取名苞茂第,是寓意子孙后代能如枝叶般繁茂。村里通过修缮保护,打造了大大小小41个展览馆,主要展示畲族民俗文化、历史变迁、婚俗服饰、日常生活起居、村史及农耕器具等。

每年,村里都会举办民俗文化节、“三月三”乌饭节、“村晚”、农歌会、乡村趣味厨艺大赛、乡村趣味运动会、芙蓉李采摘节等活动。活动中,各族村民与游客一起观畲族摆字龙、尝灰水米粿、打糍粑、做擂茶、吃乌米饭、编竹艺、刺畲绣……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2023年,洞头“村晚”入选文旅部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乡村趣味运动会在央视全程直播,洞头畲族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提升。当年,洞头畲族村接待游客18.6万人次,旅游带动食宿、采摘、农特产品销售等相关收入超 1200万元。

曾在外务工的村民蓝天翔,看到村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毅然返乡创业。在政府的扶持下,蓝天翔于2016年冬开起了农家乐。“村里经常接待广东、福建、香港以及周边地区的游客,他们在我这里体验畲族传统酒席——长桌宴。”这几年,蓝天翔还在山上种了蟠桃、芙蓉李、百香果等水果,通过采摘游进一步吸引游客。

洞头畲族村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推动非遗传承。洞头畲族中心学校将畲族摆字龙列为特色课程,聘请省级非遗传承人蓝兆兴担任辅导老师。

蓝兆兴的孙子蓝浩文,现读九年级,从小就对舞龙充满好奇。“刚开始学舞龙的时候,觉得很难,特别是摆字环节,每个人的控位要非常准。”蓝浩文说,“在爷爷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技巧,现在我也可以上台表演了。”

洞头乡森林覆盖率高达88%,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领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一道难题。

“刚开始村里要引进芙蓉李种植时,大家心里都没底,担心种不好,也怕卖不出去。”村民蓝德武回忆道。为打消村民的疑虑,村委会发出产业联创共建倡议,成立专业合作社,实施资源共享、技术共育、销售渠道共建行动。村委会与经销商签订销售协议,为村民吃下“定心丸”。

在村委会的带领下,村里的芙蓉李种植规模迅速壮大,产品也供不应求。蓝德武高兴地说:“这下我家每年能增收几万元,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除了芙蓉李,洞头畲族村还大力发展“百千万”民族团结产业示范带,即百亩烟叶油茶、千亩高山蔬果、万亩(桶)丰产毛竹香菇。这一产业示范带带动了全村168户420余人致富,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2万元,人均收入17000多元。村里的蔬菜基地成功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洞头芙蓉李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洞头畲族村尤为注重创新产业模式,推动“旅游+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开发旅游农特产品,发展果蔬采摘等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如今,越来越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就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洞头畲族村的成功,是党建引领、文旅融合、产业振兴协同发力的生动实践。在这里,各民族紧密团结,携手共进,将曾经的“穷山沟”变成了富裕美丽的幸福家园。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