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自古就是天下粮仓

2025-04-01 19:43 阅读
江西档案

由于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又非“兵家必争之地”,江西成为水稻等粮食作物的主产区,是历史悠久的稻作之乡,自古以来就是闻名的天下粮仓。

吴城考古工作站

距今6000到4000年,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江西境内的各处先民,已经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在距今3000多年的樟树商代吴城文化遗存中,出土了大批农业生产工具,特别是铜质农具,铜耜、铜犁、铜铧、铜锸等,其对土质坚硬、高低阔狭不等的江南水田,比过去的石器、木器功效更高,说明当时的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新进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及牛耕的推广,使深耕细作有了一定的技术保证,提高了开垦荒地和翻土耕作的效率。

1975年,在新干县界埠发现迄今为止江南仅有、全国罕见的规模最大的战国粮仓。遗址占地面积达2.5平方公里。初步查明的两栋粮仓故址,长61.5米、宽11米。如此规模的粮仓,加之江西各地盛产稻米,说明粮食储备并非只是本地之需,还要支援其他地区。东汉朝廷曾经连续两次调运包括豫章郡在内的南方诸郡粮食赈济北方灾民,正说明了这一点。

新干县界埠粮仓遗址

隋唐以降,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涌入,江西平原及丘陵地区的土地被广泛垦殖,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也开始出现。特别是鄱阳湖区圩田建设和丘陵山地开发,先进的曲辕犁、秧马及筒车的普遍使用,使得水稻栽培技术及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江西不但成为全国著名的稻作区及粮食供应地,并且因此确立了自己在全国经济重心南移中的重要地位。安史之乱后,江西为唐王朝财赋重心之一,“朝廷倚为根本,民物赖以繁昌”。至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说江西“其田宜粳稌,其赋粟输于京师,为天下最”。宋代每年从东南六路漕运粮食600万石,北宋时期江西输纳漕粮120万至180万石,南宋时期更不下200万石。

南宋时期,江西的中部、西部地区均在垦辟梯田。元、明、清三代,江西当地民众继续向丘陵山地、河谷湖泊要田,进一步加强了江西水稻主产区的地位。明中叶以后,中国南方水稻生产的基本格局已经由“苏湖熟,天下足”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所谓“湖广熟,天下足”之“湖广”,就包含江西在内,江西与湖南、湖北共同构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地,九江成为中国著名的米市。在清代,国家的漕粮供应、战争与灾害时期的区域粮食协济,乃至平常年份区域之间的粮食贩运贸易当中,江西的粮食生产与输出依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