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中的节气|人间四月春 风起正清明
杏花微雨
梨花飘雪
人间四月春
风起正清明
最安静的时刻
回忆总是最喧嚣
放一只风筝
望一朵流云
遥寄远方故人
愿另一个世界
也如人间繁花似锦
大江新闻AIGC工作室 出品
清明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当太阳到达黄经15°时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4月4日或5日。《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解释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西汉时的《历书》也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这就是清明节气的由来。
清明三候
以五天为一候,中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rú);三候虹始见。”
桐始华:桐始华的“桐”,指的是白桐(泡桐)。在古代诗文之中,与桐花花期相近的梨花更为显赫,所以清明风也被称为梨花风,“梨花风起正清明”。
田鼠化为鴽:清明时节,随着天气快速回暖,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避暑”了!而此时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虹始见:虹为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古人视为祥瑞。
清明习俗
01 祭扫
扫墓,原本是寒食节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表达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02 踏青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03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或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据说插柳于户,可以驱邪祈福;戴柳于首,寓意留住青春。蕴含着人们对平安健康生活和美好幸福未来的殷切期盼。
04 吃青团
青团是清明节常见的传统小吃,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于祭祀,到了现在,它也成为了清明节最受欢迎的美食。这一天吃青团,有生活甜蜜、福气满满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