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书堂:理学源起处

2025-04-02 20:10 阅读
江西档案

在中国,有多所与号濂溪的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有关的书院或书堂。而在这众多的濂溪书院、濂溪书堂里,由周敦颐亲手创建、位于今九江市濂溪区的濂溪书堂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远。

周敦颐

周敦颐本湖南道州人,却与江西有着不解之缘。他初任分宁主簿,又做过南安司理参军,也做过洪州知县,后来又做虔州通判,最后知南康。他爱九江,爱庐山,最终选择九江为他终老之地,告诫后世子孙“为九江濂溪人”。

据周敦颐《濂溪书堂自记》记载,北宋嘉佑六年(1061),周敦颐任国子博士,通判虔州,即今赣州,取道江州赴任。登庐山时,周敦颐游至莲花峰北麓石塘桥西北处,见一小溪从莲花洞潺潺流出,犹如故乡的濂溪,便定此为终老之所,建一书堂。为寄托故土之情,称此溪为“濂溪”,书堂名为“濂溪书堂”。十年后的1071年,周敦颐任南康知军,没多久他染病辞职,便定居濂溪书堂,开始其边休息、边讲学、边读书、边著书的暮年生活,濂溪书堂才成为了真正的书院。在这里,他培养了声名煊赫的两名弟子:程颢、程颐两兄弟;在这里,他留下了宋代理学的开山篇《太极图·易说》和《易通》,其学说不仅左右了“两宋”思想界300年,影响一直延续到明清,从而使其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理学的鼻祖。因此,濂溪书堂不但未因其主人的逝世而逊色,相反,更显赫于南宋淳熙年间,扩展于南宋嘉定年间,鼎盛于明弘治年间,延续800多年,发展成为久负盛名的大书院。

九江濂溪书院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淳熙三年,江州知州潘慈明在濂溪书堂建周濂溪祠,立周敦颐像。次年,特请朱熹作《濂溪先生祠堂记》《濂溪先生画像记》。两年后,朱熹知南康军,遍访周敦颐当年在南康、庐山、九江的遗迹,建“爱莲碑”、题“爱莲匾”、整旧居,还亲自把白鹿洞书院学生带到北山去拜谒濂溪祠。

随着周敦颐地位的提高,南宋、元、明、清都在濂溪书堂原址开办了濂溪书院,培养人才。以周敦颐命名的濂溪书院更是遍布全国,而作为周敦颐亲自创建的九江濂溪书院则最为兴盛,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乃至哲学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正是:“分得庐山水一溪,濂名万古合昭垂。光风霁月依然在,肯与人间较盛衰。”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