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学业预警,我大学还能毕业吗?高校老师回应

2025-04-04 11:14 阅读
央视新闻

最近,华南理工大学公布的一份“全校本科生学业预警名单”引发关注。737名学生收到学业预警,两百多名学生还面临降级试读。近年多所高校都在推行学业预警机制。此前,像深圳技术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高校也公布了类似的学业预警信息。

什么情况下学生会收到学业预警?

为什么高校要推行学业预警机制?

发出学业预警后,学校要做哪些工作?

从根源上解决学生完成课业困难问题

还能做些什么?

什么是学业预警?“触发条件”是什么?

学业预警,主要就是学校针对可能或已经出现学习问题的学生,比如旷课过多、挂科频繁等,通过警示、沟通以及一些帮扶措施,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机制。经常有这样两类:

  • 考勤预警:针对的是无故旷课累计接近或达到规定时数的学生。
  • 成绩预警:针对一学期或学年内,不及格课程超过一定数量的学生。
 

多所高校对于学业预警有各自规定

华南理工大学规定,学生不及格学分累计超过15分触发预警,超25分则降级试读,再次不达标者将被劝退。

深圳技术大学则是对当学期取得的课程学分合计未达到该学期所选课程总学分二分之一的学生给予学业预警。

上海理工大学规定,学生在一年级结束时须修满25学分,二年级结束时须修满60学分,三年级及以上年级结束时须修满100学分。教务处每学年向第一次出现不满足要求的学生进行学业警示,发送“学业警示通知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则根据每学期未通过课程的学分数量进行预警,分为三级预警、二级预警和一级预警‌。

上海海事大学规定,对每学期不及格课程门次超过2门且不及格学分超过9学分的学生予以专业预警。

学业预警并非新鲜事 早有相关规定

对学业出现问题、可能无法毕业的学生进行预警,其实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就提出,高校应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各高校也随即开始探索。

收到学业预警意味着什么?建立这一机制的目的又是什么?来听专家的解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很多门考核不合格,显然是不正常的状况。至于严重程度,它主要是依据多少学科出现问题来进行预警。不同学科考试成绩的意味是不一样的,但是都应该引起学生重视。如果你不采取措施,接下来可能无法完成学业,可能面临降级,可能面临淘汰。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 陈志文:比如说从小被父母监管着,被老师监管着,然后到大学“放羊”。还有就是不想学,那么旷课、挂科现象就比较普遍出现。如果他不是一个主观态度问题,可能学了自己不擅长的,很多孩子在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是盲从,甚至被误导这个专业就业好,然后就报了这个专业,但实际他根本不适合。我们不要等到学生最后毕业的时候,因为太多挂科导致拿不到毕业证,我们中间就要不断地进行多层次提醒。比如说,8门挂科就没有毕业证,我们提前到有4门挂科的时候,就开始提醒。同步往往会通知到家长,形成一个合力,来敦促孩子去学习。

动态监测精准帮扶 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大学教育周期比较长,学业预警机制的建立也传递出一个信号,就是高校对学生学业情况的监测更加动态化、常态化,贯穿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

那么在发出预警后,学校会做些什么?收到预警的学生,还能不能顺利毕业?

在广东医科大学,对本科学生的学业预警制度已经实行三年多。三年多来,近100名学生收到了学业预警。其中,70%的学生通过学业预警制度的帮扶举措顺利完成了学业。

广东医科大学教务部主任 周艳芳:更多的是一种关怀。比如说最早期的关怀式的问诊把脉,学业导师以及专业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在其中找一些问题,比如说是学习习惯的问题、学习能力的问题,或是心理压力的问题;接着进行一些精准性的帮扶策略,既包括学业的帮扶,还包括心理的帮扶。

在北京科技大学,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学业研判,把帮扶对象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出现挂科的学生,开展由专业课老师指导的朋辈习题课、一对一辅导等帮扶活动,辅导科目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高龑:我们划分了红黄蓝三线的预警机制,如果学生已经有学业警示,或者是即将面临学业警示,我们就要把他放到红线关注里面;如果学生的必修课学分完不成70%,我们就要把他放到黄色预警里面;所有有挂科的学生,我们都要把他放到蓝色预警里面。通过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理,希望他刚出现挂科的情况下,就能够得到一定的外界的辅导和支持。

解决“学习困难” 还能做什么?

大学生成为“学习困难户”,有些是因为主观因素,比如自主学习能力弱,学校可以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预警帮扶。但是有些也客观存在的,比如报专业时比较迷茫,或者课程跟预期不符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完成课业上有困难。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哪些可以完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我认为不只是在发出预警之后,而是应该在教育教学当中有重新考虑。

第一个方面,高校必修课的内容相对比较多,选修课的内容相对比较少,所以学生的选择空间就比较少。是不是他喜欢的课,是不是对他的学业有价值,实际上不同课程对于不同的孩子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方面,对学生的考核,实行学年制,本科必须要在四年五年内完成学业,没有弹性。对于那些还没有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的学生,我认为学校可以考虑实行一些弹性。由于这个学年制和学分制有差异,这个可能有一些难度。

第三个就是专业方向。在过去几年的变化当中,一些高校已经设置了转专业。但是总体来说,转专业还是存在一些障碍,特别是在学业成绩出问题的情况下转专业。过去很多学校转专业,实际上在年级要考到前几名才能转。

对于那些有预警的学生,一定要了解、调查他们的情况,以此来做预测,而不是说我发了预警了,我就尽到责任了,这样依然还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