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点燃春日经济:一场从“颜值”到“价值”的文旅融合新叙事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武汉东湖樱园“开门迎客”、江西婺源的油菜花相继绽放、新疆伊犁河谷的“杏花季”特色品牌“打卡”……以“赏花+”为核心的春日经济正成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从传统的踏青赏花到如今的“赏花+”多业态融合,这场“春天的约会”不仅激活了消费市场,更以创新场景重构城乡发展格局,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业态融合:“赏花热”升级为“产业旺”
“赏花+”的跨界融合,打破了传统赏花的单一模式。各地通过“赏花+美食”“赏花+非遗”“赏花+科技”等组合拳,将分散的消费需求串联为深度体验,消费市场正经历从传统的卖“颜值”到如今的卖“体验”的质变。贵州兴义万峰林以“油菜花+千人蛋炒饭”吸引游客,带动景区知名度与周边消费增长;重庆“轨道穿花”景观通过轨道交通与自然风光的结合成为网红打卡点,催生沿线餐饮行业市场火热。各地“突发奇想”的创新模式不仅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更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推动地方经济从“季节限定”向“全年可期”延伸,形成“花开盛、百业兴”的“赏花+”效应。
“场景革命”:技术驱动下的消费新体验
低空经济、智慧旅游等新技术的应用,为“赏花+”注入科技动能。今年,“赏花游”搭上了低空经济的快车,重庆梁平的“低空飞行+赏花”“跳伞+赏花”玩出来新花样,成都的“低空赏花专线”串联金堂山水与花海,武汉智能游船、苏州“花神机器狗”等科技元素打破了传统赏花模式,升级为多维度沉浸式体验的立体模式。此外,各大线上平台通过大数据整合,推出定制化线路,美团推出的“十大春日踏青新玩法”,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推动“快旅慢游”成为主流。技术赋能下,文旅消费从“观景”转向“参与”,从“打卡”升级为“体验”,形成“颜值”与“价值”的双向转化。
城乡共富:产业链延伸与乡村振兴
春日经济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城市消费的升级,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大南镇中华木绣球博览园,千亩中华木绣球花海肆意铺展,基地举办的“村跑”,更是让“赏花+赛事”浪漫融合,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游玩。中华木绣球博览园分为中华木绣球大观园、中华木绣球文创园、中华木绣球育苗基地、中华木绣球研学基地四大板块,带动周边12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乐运动、品美食、赏美景,“赏花经济”始于花,但不止于花。当前,各地正积极促进“赏花经济”产业链延伸,一方面在纵向上挖价值,构建起“种苗研发—规模种植—精深加工—产品营销”的全维度产业链,另一方面在横向上推融合,各地通过“农业+文旅+体育+医养”的跨界合作,加快释放“赏花经济”的乘数效应,实现从“一枝独秀”到“花开遍地”的良性循环,激活乡村经济发展。
如今,这场始于春天的视觉盛宴,正演变为一场贯穿四季的产业革命。如何破解从“一季花”到“四季春”的难题,成为各级政府推动“赏花经济”从“短期效应”向“长期发展”的关键难题。
政策支持“精准有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优化消费场景、创新产业政策等举措;各级政府因地制宜,通过错峰旅游、银发专列等覆盖全年龄段需求。
文化赋能“锦上添花”。未来,“赏花经济”应在文化价值上多做“文章”,进一步挖掘花卉的文化内涵、精神象征、人文历史等,结合数字技术手段重塑花卉文化的传播方式。
科技创新“百花盛开”。“赏花经济”以花为本,夯实“赏花经济”可持续发展根基需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在不破坏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农业科技应用、精准农业技术、良种良品改造等科技创新手段,构建“四季有花”的供给能力,破解“千园一面”的困境,真正做到“赏花经济”“错位时空”绽放。
春日经济不仅是自然馈赠的“颜值变现”,更是文旅产业创新与城乡协同发展的缩影。从一朵花的绽放,到一条产业链的延伸,再到一座城市的品牌塑造,这场“场景革命”正以百花齐放之势,为中国经济注入蓬勃生机。未来,唯有持续推动业态融合、技术创新与文化深耕,方能将“春日限定”转化为“四季常青”,让“花开时节”真正成为“富民时节”。
(王晓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