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共赴春天,流动的中国气象更新
春风拂绿,万物生辉。清明时节,人们踏青祭扫、赏花游春,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交通运输部预计,清明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约7.9亿人次,日均2.64亿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7.1%。这场规模空前的“春之迁徙”,既折射出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深情眷恋,也映照出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活力。
交通动脉畅通,铺就民生幸福路。清明假期,铁路、公路、民航协同发力,为7.9亿人次的流动提供坚实保障。南宁至广州、北京至上海等热门区间列车密集开行,高铁网络以“公交化”运营满足旅客需求。公路方面,七座及以下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延续惠民传统,全国路网以智能化调度缓解拥堵压力。民航市场同样火热,无锡、黄山等国内赏花地及日韩等境外樱花目的地航线热度攀升,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0%。交通不仅承载着“走得了”的需求,更传递着“走得好”的温度。湖南高铁推出“一票畅游多地”计次票服务,串联长沙、张家界、凤凰三地文旅资源,让短途游更灵活便捷;凤凰古城将磁浮列车与山水风光结合,打造“空中观景走廊”,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苗族文化魅力。交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让流动的脚步成为丈量幸福的标尺。
文旅活力迸发,绘就春色满园图。清明假期,踏青赏花与民俗文化体验交织,为文旅市场注入盎然生机。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3天,全国国内出游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出游总花费575.49亿元,同比增长6.7%。武汉东湖樱园、洛阳牡丹花会等传统赏花地热度不减,伊犁杏花、林芝桃花等长线目的地吸引游客拼假前往,相关航班搜索量翻倍增长。短途游市场中,“2小时高铁圈”成为主流选择,杭州、南京、济南等城市周边景区客流激增,自驾游占比达44%,印证了“家门口的风景”同样精彩。文旅消费的火热,既源于自然风光的召唤,也离不开文化底蕴的滋养。无锡鼋头渚樱花谷将诗词歌赋融入园林设计,游客漫步花海时,亦可品读千年文脉;黄山脚下,茶农与游客共采春茶,传统制茶工艺在互动中焕发新生。文旅产业从“看山看水”向“品文品史”升级,让游客的脚步慢下来,让文化的记忆活起来。
传统与现代交融,赓续文明薪火情。清明节不仅是出行高峰,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各地祭扫活动倡导绿色文明,鲜花代纸钱、云上寄哀思渐成风尚;博物馆、纪念馆推出清明主题展览,用历史故事唤醒家国情怀。在江苏扬州,古运河畔的“清明诗会”吸引游人驻足吟诵;在陕西西安,唐代服饰体验活动让年轻人体悟“礼敬先人”的深意。传统习俗以创新形式融入现代生活,赋予节日更丰富的内涵。这场春日的流动盛宴,亦是一场文明的对话。国内游客走进日韩赏樱、赴东南亚体验泼水节,国际友人则涌入中国感受清明文化……今年清明节假期,全国边检机关共保障621.2万人次中外人员出入境,日均207.1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9.7%,其中,内地居民出入境276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4.0%;港澳台居民出入境275.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1.5%;外国人出入境69.7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9.5%。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让清明节超越地域阻隔,成为世界感知东方智慧的窗口。
春潮涌动处,奋进正当时。清明假期的出行热潮,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注脚,亦是经济内生动力强劲的直观体现。从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到文旅融合的纵深推进,从传统习俗的创新传承,到文明互鉴的开放胸怀,流动的中国始终充满温度与活力。当春风掠过山河,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脚步都在书写新的篇章。(戴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