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菏泽一位70岁老人因玩手机导致2300度近视的消息引发了网友热议,不少网友纷纷表示,“爸妈玩手机比我还狠”,只能通过设置“青少年模式”帮父母戒除网瘾。
“给爸妈的手机设置青少年模式”,听起来像黑色幽默,但背后却是真切的现实。不夸张地说,“网瘾老人”如今绝不是个案,202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中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达到13%,老年网民规模超1.5亿人。由中国移动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银发群体数字生活洞察报告》显示,2022年银发群体日均在网时长达到3.6个小时,许多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6小时甚至8小时。
与对待“青少年网瘾”态度不同的是,我们对“老年网瘾”不妨多一点宽容。客观地说,老年人是有一些“瘾”的权利的,退休之后他们有大把大把的空闲时间,“有生之涯,做无聊之事”本就是一种生活状态。就算是刷剧或者网购他们花了“冤枉钱”,那也是他们自己的“财产”,理论上他们有支配的自由。所以,与其去嘲讽老年人“糊涂”,千方百计设法阻挠他们深度“触网”,倒不如先反思一下他们的“网瘾”是如何生发的。
主流论调是,空巢家庭增多使互联网成为老年人重建情感与社会支持网络的关键通道。短视频和直播间里一声声亲昵的“家人们”“爸爸妈妈”,精准填补了他们现实社交的匮乏。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更为“悲观”的是,即便没有“空巢”的存在,现实的“亲情”也未必抵得过网络的诱惑,这是时代技术革新带给社会必然的改变。
还有一种论调就是,既然老年人有这么多空闲时间,完全可以培养一些“高级”的休闲娱乐方式啊,比如琴棋书画、手机摄影,哪怕品品茶、看看展、种种花、养养草也成。这些能够“陶冶情操”的爱好哪一样不需要“技能”?爱好的“底色”是技能,技能是需要付出劳动和心血的。与刷手机看短剧相比,需要技能的爱好简直就是一种“劳作”。相比之下,“刷手机看短剧”这种休闲娱乐方式来得更加容易。在没有网络“从前慢”的时代,琴棋书画、养花种草可能会是老年人休闲娱乐的第一选择,但在如今这个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再给老年人强调这个论调,显然不合时宜。
我们理解老年人的“网瘾”,但也不能纵容这种“网瘾”无限制地发展下去,毕竟它对老年人的身体伤害以及家庭关系有着深切影响。只是,对待“网瘾老年人”应该像对待“青春期的孩子”一样,多一些“原则性提醒”,少一些“具体干涉”。我们不能完全忽略老年人对独立性与自主选择权的追求,就像青春期的孩子一样,“网瘾老年人”也是有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判断力,在合适的时机耐心地提醒,或许他们也能有效减少刷手机时长。
网络平台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信息,一些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锁定老年人推送离奇、浮夸的“微短剧”,然后再以极低价格诱导其继续观看并默认开通免密支付,随后按集扣费并自动播放。还有短视频或购物平台广告弹窗诱导“抽奖”,消费者点击后被跳转至第三方支付平台自动扣款。在关注“银发网瘾”的话题讨论中,我们的讨论视角不该只是“如何让老年人戒除网瘾”,还应该有“如何杜绝网络平台收割老年人”。
回头再看“我给爸妈的手机设置了‘青少年模式’”,这倒像个很好的隐喻:爸妈的手机设置成了“青少年”模式,他们未必能戒除网瘾,但如果像爱“青少年”一样爱年迈的爸妈,多理解多宽容,但不纵容,或许他们可以离手机远一些。(陈方)